自我认知的不可靠性:
提出上述看法,最容易引起的误解就是:我听了几十年古典音乐,都只想轻轻松松听,从来没想过古典音乐要‘阅读音乐的结构’,我是不是完全不懂古典音乐?
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指出了:人类永远无法直接内省、运思而表达出他完整的感觉经验。以音乐欣赏体验而论,即使学 有专长的音乐学者、作曲家或演奏家,都不见得能正确表达他对音乐的真实感觉。因此,‘自认为’不属于上述欣赏音乐方式的爱乐者,不代表他就不是这种爱乐 者。例如以上述问题而论:
你愿意浪费几十年心力时间去聆听古典音乐,而不是选择容易获得的流行音乐,这就表示你从古典音乐所获得的感觉 与流行音乐不一样。那么,对你而言,两者到底有什么真正的不一样感觉?了解古典音乐的‘阅读音乐结构’欣赏方法后,将会发现自己多年来的古典音乐的真正感 觉应该是什么?
例如我自己,这几年来对法国古典音乐的正确体验,就让我发现:我原先误以为古典音乐‘只是’线条的艺术,从而 在认知上彻底排除音色艺术的解释。但是,我的‘原始感觉’仍然完全正确地辨认出马洛维奇与巴黎拉慕鲁乐团的伟大演奏;即使我当年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音色艺 术,但是我的真实感觉仍然正确地感受到。于是我写了一篇推荐该唱片的乐评,却没有写出真正的重点,把他们的艺术表现通通曲解成线条营造的能力。
所以我喜欢把古典音乐的欣赏历程,称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历程。很多的音乐的感觉都是早就能感受到的,但是得 等到学会更进阶的音乐欣赏能力后,才能‘再发现’自己过去无法正视的部份感觉。因此,你如果能保持多年真心诚意的欣赏古典音乐,而不是别有居心的收集、炫 耀自己的唱片,那你的古典音乐赏能力绝对不会只是‘听得爽就好!’,一定是因为古典音乐有某种不同于流行音乐的特性让你选择了它。这些特性当然可能有很多 种类,以目前我个人的研究而论,倾向认为‘阅读音乐的结构’是最基本的差异点。
修行主义与道德一元论的谬误:
正因为圣俗二分的偏见,探讨古典音乐入门问题或门槛问题,常常被扭曲成道德问题或修行问题。因为被当成道德问 题,当然在道德压力下就害怕被人说自命清高而强烈主张古典音乐没有门槛。因为被当成修行问题,当然在表现境界高妙的修行下就得宣称古典音乐只要顿悟就可以 成大道……但是,‘事实’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根本无法正确地描述‘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真实现象是什么,怎么可能正确地了解古典音乐入门的问题呢?‘入门’就是从‘不喜欢古典音乐’变成‘喜欢古典音乐’,既然是两种状态的转变,前一种与后一种有什么真实现象上的巨大差别,当然才是最重要的事实问题。
试想存在一个人,一向只聆听一首短短几分钟的好听流行歌曲;他觉得非常舒服非常愉悦,于是他认为‘喜欢音乐就是很愉悦’。
有天他听到舒伯特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D.960第二乐章:这个乐章超过10分钟,内容则是同一主题旋律不 断地重覆与变形。这个欣赏者的‘真实心理感受’是:他抓到那个不停变换的主题当成故事的主角,而且在不停的变形与重覆中,得到主角表现在完整故事的‘阅读 快感’,了解‘最后一段就是最初主题的延申’,了解‘加了不同伴奏音型会造成音乐气氛转变’……
但是,这种真实心理感觉,往往个人‘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于是,基于修行主义与道德一元论的谬误习惯,这个古典音乐的欣赏会自称:他只是听得爽、很愉悦而己。
问题是:如果只是听得爽,那随便一间教堂的吟咏声,与D.960的第二乐章听起来根本完全一模一样。只有你真 正注意并‘阅读’到‘最后一段就是最初主题的延申’、‘加了不同伴奏音型会造成音乐气氛转变’这些事实,你才会选择听D.960而不去听吟咏声。因此,只 要这个爱乐者明显表现出偏好与选择,不管他如何谦称自己不懂古典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事实上他完全阅读出古典音乐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