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欣赏贝多芬后期弦乐四重奏是这样的:选择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 来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从头到尾听一次,ok。好了,这时我己经把 这首音乐的完整讯息吸收地比别人多很多了,好,这次乐谱拿着,一次同时注意四只乐器,从头到尾完整听一遍。ok,会不会跟不上?跟不上就再听一遍。
当然,以上这么累是刚开始读谱时,到了现在,就算是一次二十几行的拉威尔管弦乐谱,听个一次就可以全注意到了,这是死功夫,急不得的。
有没有别的方法?当然一定有,我说这是我面对人类听力先天限制的‘个人方法’,当然不是普遍原则,所以不必去理会这种方法好或不好。这种方法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你自己克服‘无法完整吸收音乐讯息’的方法是什么?
因此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直只听3B2T,绝对狭窄而不宽广。但是当我遇到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面对他提出来的法派音乐观念与唱片,学习速度之快之准是很明显的。音乐学习速度能这么快又准,就是因为我吸收音乐资讯的方法论是对我个人非常有效的。
请注意:音乐的欣赏能力,当然不见得与读谱有关,但是,与‘你到底吸收了多少音乐讯息’却有直接相关,你如果能藉由其他方法吸收更多音乐讯息而不必读谱,那你当然会有相同的音乐水准。
再者,任何方法论一定都会有偏失,无庸置疑。我认为我开始玩音响与遇到林主惟先生之前,无法认识法派音乐,正 是读谱方法论不够周延之故,因为乐谱无法记载‘正确的音色’。当然了,读谱方法论上述的缺失也不会致命,因为我学会音色艺术后,会自动编码编进乐谱中;所 以现在看乐谱时,己经可以‘阅读出’(猜想出)作曲家想要的完美音色应该如何。所以,方法论一定会有缺失,更正缺失的唯一途径是‘反省式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体验只是加强与映证我们的偏见,能真正反省式的体验是非常困难的,这点太难解释以后再说。
三者,很多‘会看谱’的人不见得是使用我这种‘读谱方法论’。我这个读谱方法论的重心在于利用乐谱来吸收最多 量的音乐讯息,透过分开注意听每个乐器独立发声的方式,训练自己整合多只乐器合并发声的音乐辨认能力。反之,会看谱的人,可能只是拿乐谱当成某种思想辨正 的根据,而不是当成一种吸收音乐资讯能力的训练。例如,所谓拿着乐谱紧盯演奏家有无犯错…这种人再怎么读谱都绝对不会是我这种方法论。
最后,有没有其他方法?当然一定有!依我个人观察,强调‘正确音响’的音响玩家,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论。(注:所谓‘正确音响’是另一种音响观念,强调声音讯号的完整度而不是强调悦耳好听,相关论述请参考我的其他文章。)
结语:
自从我提出‘音、乐分立’角度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音乐的‘音’之讯息是非常多人完全没有听到的,甚至千万 音响玩家也听不到。假设他们的音响不是错误音响的前提下,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根本只有‘选择性注意特定 5 % 的讯息’的音乐欣赏能力。如此一来,无论人文素养多高、心胸多宽广、个性很多元……通通没有用!因为连音乐都没有完整听到,那有可能产生完整的音乐素养?
就是因为音乐只听到小小一部份,所以一听再听都听不到更多讯息,只好进行‘乐’之诠释。因此,所谓的‘要使用 不同角度来重听每一首音乐’,常常只是在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总只能听到独奏小提琴,今天心情好就说很雄壮、明天失业了就说很悲壮……使用不同角度来重听了 半天几百次,还是没有听到这首音乐的低音管有多么美妙。
所以,做为一个不满足于只是听爽的音乐学习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无法全面吸收音乐讯息’的困境?’。上述读谱方法论只是我的个人方法,不是普遍原则;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这样子,才能在音乐欣赏的水准上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