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伟业烟销去,从来多赖文人传。自古风景佳地,文人总是最先一批发现、赏识并竭力宣扬之的人群,刚刚被国家定为首个湿地公园的西溪也没有例外。
“西溪且留下”这句话现在很有名了,那是赵构最后选择杭州凤凰山做南宋的首都时说的,近在咫尺的西溪就这样被放在了一边。
这一放,就放了近千年。这一放,也成就了西溪的美名。
只是在三四百年前,突然就被文人墨客雅僧们发现了,那茅屋、竹篱、僧舍、庵堂,那石桥、溪径、芦苇、红柿,那野水、老柳、渔舟、晚鸦,经他们的生花妙笔,居然灵动起来,诗意起来……
以至于惊动了大文豪张岱,在肆意赞美西湖的时候,也不忘记说一句"古荡西溪天下闻";以至于惊动了明圣的康熙,也留一首《西溪》的诗韵:“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深;……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
居然也有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吟唱:“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也有朱生豪深情的品赏:“遥想孤舟寒月夜,有飞雪,扑琴弦。”
……
王樨登:不爱西湖爱西溪
王樨登是明代文学家,居苏州。嘉靖年间,他曾陪同老师文征明来到杭州游览西溪。西溪野逸幽静的田园风光和居民悠闲自适的乡村生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在杭十天,居然没有去游西湖,而独独钟情西溪山水。他们在西溪盘桓探幽,吟诗作画,以为西溪之景胜过他们以前去过的山阴道中,“大叹其佳处”。王樨登以古荡为题的四首诗,将西溪山水与农村的生产状况和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其意境清丽淡远,有吴门画派之风。不妨录一二于后:“路曲桥斜古树边,红妆小妇惯乘船。闭门防盗不防虎,蓄水种鱼如种田。”“竹叶香醪莲叶舟,溪流清浅乱山深。租庸不乏丝千茧,伏腊惟消竹一林。”
吴本泰:为西溪编辑志书
吴本泰与西溪可谓缘分深矣,贡献大矣。
他深通经术,颇负文望。61岁那年,即崇祯七年(1634年),他考中进士,回乡探亲后拟再上京城受官,行前乘着秋日高爽天气,便去西溪河渚里秋雪庵看望老友智一禅师。他虽寄籍钱塘,但西溪也是第一回到。正是清秋时节,庵堂被连绵的水域和无边的芦花所包围,清幽自不必说,惟一片素白如雪,苍苍茫茫,飘飘渺渺,令人远想。不想这一看,便在他心里埋下了他日隐居此地的念头,身未出山心已归,一个典型的文人心态。智一请题“圆修堂”,或许也是一分三生之缘呵。
十年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智一禅师北参佛学于五台山路过京城,重逢本泰。据记载,本泰对西溪的近况表现出急切探知的情态,令智一大为欣慰,并乘机请撰《秋雪庵碑记》。
此后的第二年,明亡清立。吴本泰终于来到西溪,在秋雪庵附近买下一座庄园,过起了隐居生活。时与老友智一、道援和文人名士来严敏、洪吉臣等说禅读书,探幽咏诗,好不自在。他将周围景色以“秋雪八咏”为题写了八首诗,就是“秋雪八景”的最初蓝本。
隐居期间,吴本泰在广宾禅师撰写《法华山伽蓝记》遗稿的基础上,将整个西溪的名胜、寺观、别业、史事、人物和历代文人吟咏西溪的诗文编辑成书,并更名《西溪梵隐志》。这是西溪历史上第一本志书,意义自是不小。其时吴本泰已70多岁,又正负伤国之痛,书名中的“隐”实在是他个人心结的流露。
厉樊榭:只把西溪作词场
厉樊榭是乾隆时期的杭州人,后来由借住西溪朋友家到自己在西溪建房居住,可以说,他与西溪的投缘是天然的,西溪是他读书、吟诗、著述最理想的地方,西溪也因为他而得知音之乐。
他是个性情中人,也曾奉母命而求取功名,被征博学鸿词科。但功名究竟敌不过一部好书,居然于进京途中,在天津与名士查为仁一起笺注起南宋周密的《绝妙好词》来,而把为官的事抛诸脑后。他的诗词见解独特,文采清丽冲淡,其乐府诗被称为海内第一,词则奉为盟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