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我国地震工作者曾经做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这也是世界地震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预报地震实例。柴炽章表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不能与海原大地震做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应用的预报方法,几乎都源于海原大地震的研究成果。”
柴炽章也是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数十年研究的地质专家。1982年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所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海原活动断裂带考察。他惋惜地说,当年的研究都太偏重于专业,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口述史。现在,经历过地震,能够有明确记忆的老人已经基本亡故了。
柴炽章走上前去搭话,询问几个工人是不是在施工中挖到了死人。一句话问得几个人面面相觑。就在前一天,他们刚刚挖到了三具白骨,本已吓得不轻。
原来,此前一年,一位老人曾给柴炽章指点过这个位置:“山走过来,直接把那里的洞洞子壅住了,一家子人没一个跑出来。”
然而,大地作纸,书写下了地震的全部历史。
柴炽章告诉记者,从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开展的考察开始,对海原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就从未停止,而且越来越热。
这是因为,很少有地震能像海原大地震这样,在地表留存下大量的地质构造变化痕迹。可以说,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地震学的“活教材”。
比如唐山大地震,除了满城的废墟,几乎观察不到地下的变化。“5·12”大地震痕迹留在地表的除了废墟还有大量山体滑坡,但是看不出地质板块运动的轨迹。而海原大地震直接把这些痕迹清晰地刻在了黄土高原上。而且这一片区域地广人稀,人为破坏少;气候干燥少雨,土壤贫瘠,自然破坏也少。时至今日,仅在海原县境内,就有11处保留完整的大型地震遗迹。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地震研究原始资料。
“在科学研究领域,入地比上天要难得多。”柴炽章说,“人类已经登上了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但对脚下的地球,最深的钻探只有12公里。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连蛋壳都还没有打破。地震的研究之所以进展艰难,就在于此。在频发的地震灾害面前,人类越发感到无力。不要说抵抗,事先预报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鲜有成功。”
海原大地震90年过去,地球又被几十次大地震摇撼过,人类的无力感并未消除。留存在黄土高原的地震遗迹,像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许多谜题一样,依然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