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留学热
1978-2000年,是中国留学教育的鼎盛期。在20世纪中国留学史上,这个时期是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留学地域最广,留学专业门类最全,国家对留学教育最为重视的时期。22年间,先后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达30多万,留学地域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专业几乎涵盖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其中已有10多万人学成归国,正在中国的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般而言,留学教育的效应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后派遣出国留学生已有20余年,在经过这么多年的铺垫和积累后,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将会是中国留学教育的高回报、高受益时期。
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尚有20余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学有所成,滞留未归。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政策,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来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另一方面对那些滞留不归或暂时无意回归的人员,鼓励他们以其它方式为国家服务。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派遣留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留学人员也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智力资源,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资源。留学人员对促进其母国与留学国之间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散布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不仅能将所在国的先进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母国,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所在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如果说近代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主要是侨汇经济的话,那么新一代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将主要是文化资源。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观之,留学具有双赢效应,即无论对留学派遣国,还是对留学接受国,均有益无弊。对留学接受国而言,接收某国的留学生是对该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一条重要媒介。故近百年来,日本和西方各国一直争相吸纳中国留学生。当今美国不仅通过外国留学生教育来扩张其文化霸权,而且直接截留外国留学生来掠夺他国的人才和智力资源。
对留学派遣国而言,派遣总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率大小问题,而不会是负数。留学生的回归率并不等于留学生的回报率。无论是回国报效还是滞留不归,均将有益于派遣国。不能因为人才滞留不归而因噎废食。闭关自守时期,虽然肥水没有外流,但肥水成了一潭死水。
六、新世纪留学教育展望
80多年前,正当中国人如醉如痴地做着留学强国梦的时候,当时尚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非留学篇》的振聋发聩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青年胡适没有象当时大多数国人那样一味讴歌留学教育的好处,相反他满怀悲情地声称:“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在他看来,留学只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之舟”和“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他说:“留学者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以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若徒知留学之益,乃恃为百年长久之计,则吾堂堂大国,永永北面受学称弟子国”,则当引以为耻。
曾几何时,80多年前胡适的一篇醒世警言竟成谶语!时至今日,留学终成百年长久之计。今天的中国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遣国。对此,国人有以为喜,有以为忧。但无论如何见仁见智,在中国尚未真正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之前,出国留学仍然是一条无法舍弃的“过渡之舟”。
与改革开放最初数年相比,当今中国的留学教育政策已日趋规范化,法制化。80年代曾经躁动和席卷中国大地的出国留学热潮,逐渐呈现出淡化和冷化的趋势。这表明当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在经过2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后,已日趋成熟并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步入21世纪后,人类接受教育的空间将得到极大的扩展,不仅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甚至中等和初等教育也将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随着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教育的地域界限日趋模糊和淡化,在那时,人们将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出国留学,也会以一种平常心看待回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如同在国内异地求学一样,留学生也不再是奇货可居,或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回国。当国家的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