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读史问道 > 文明之路 > 正文

把根留下—孝与中华文化

2013-07-29 16:38:00    光明日报

孝在传统道德中不仅是“德之本”即“元德”,别的道德得以产生的原发元素,而且是“教之所由生”即“首德”或首善,即践行道德与教化民众之始。不仅如此,孝在传统道德中还被全面泛化,成了一切道德的代名词即“全德”。

 

亲尝汤药 — 汉文帝刘恒 
 

 

  在中华民族文化出现复兴曙光,全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之际,重新审视孝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本与命脉。如果把传统文化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孝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是树的存在之本。树没有根了,失去了本,就难以存活。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根留住”,这样才会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不断的浇水施肥,剪掉不必要的枝叉,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孝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孝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孝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在?这是我们想加以阐述的几个问题。

  

  孝的基本含义

  

  孝的基本含义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善事父母”。这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同,成为孝的核心含义之一。如何才算是“善事父母”?从伦理精神实质上讲,就是要对父母做到如下四个字:“爱”“敬”“忠”“顺”。或者说,孝道主要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爱为体,忠为用,敬为德,顺为行。第二,尊祖敬宗。孝在西周乃至春秋之前,其初始义是尊祖敬宗。孝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尊祖祀祖的伦理精神在于: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第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是保障人口绵延的一套规则,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可以看出,孝道的上述含义把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贯起来了。尊祖敬宗是对祖先和生命之源的尊重。有一首歌唱道:“你从哪里来?”这话问得很好。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之源都不敬重,那就是忘本。“数典忘祖”被中国人看作是最大的缺德。尊祖敬宗产生了中国人深厚的历史感。这也是四大古代文明传统唯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绵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孝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立国之本与社会之基。

  

  黑格尔在谈到中国“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这是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这种观察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并未抛弃原始社会的血缘纽带,而是把它与政治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社会主要由家与国构成,而其中的第三领域或狭义的“社会”并不发达。在周代封邦建国的政治体制中,宗主与受封者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统一。孝德在周代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治的合一,尊祖敬宗的目的就是和睦宗族,加强政治统治效力。台湾学者杨国枢在其《中国人之孝道的概念分析》中指出:“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以农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中国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而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因此,说孝是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的精神基础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2.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梁漱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这并不是说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就没有处理亲子关系的道德,而是说孝是被中华文化特别强调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是异质文化所不具备的。“孝”这一辞在英语中没有专门的词对译,勉强以“子女的”与“奉献”两个词来合成翻译“孝”,难以概括“孝”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这一点也证明了中国孝文化的独特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