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了全国人口布局的调整
领土扩张推动着大量的劳动力西移。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移民们如滚滚洪流涌向西部,西部人口越来越多,成为美国净增人口的集中地。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由于美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土地法令并从法国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广大地区,移民们感到拓殖活动有了一定的保证,纷纷涌向西部,为后来日益扩大的中西部产粮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15年以后,两股移民朝着两个方向移动。一股是来自沿海地带和德国的移民,逐步开拓了俄亥俄河以北的整个地区,建立了美国谷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基地。另一股是来自东南部的移民,他们进入了濒临墨西哥湾介于佐治亚南部与路易斯安那之间的平原地区,逐渐建立以生产和销售棉花为主的大种植园,从而扩大了南部奴隶制经济。
第三次移民高潮是伴随着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扩张和兼并到来的。由于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激起涌向西部采掘黄金的移民浪潮。后来,一部分淘金人转而务农或开设店铺,成为加州的永久定居者;另一部分则从加州前往西北部地区勘查矿藏。
移民的增加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西部人口的激增。据统计,1820年,西部人口近3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4左右。1870年,西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3%。西部的开发也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布局和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1790年,几乎所有的农业劳动力集中在东海岸;1840年,有1/4的农业劳动力集中在中东部。1900年,中东部农业劳动力达39%,中西部为13%,西部占4%。1790年,城市人口占5%;到1880年,上升到28%,1900年,增加到40%。由于人口不断西移和流动,1790年~1896年的100多年间,有31个州作为“平等成员”先后加入联邦。
国外移民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满足了美国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1年~1910年期间,大约有2200万移民迁入美国境内,其中大部分随着移民潮涌进西部。1860年~1900年美国人口总数从3100万增至9200万人,半个世纪增长了2倍。大量移民的迁入和人口的增加为开发和建设西部提供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移民大部分是欧洲各国的熟练工人和破产农民,他们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成了美国进行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不花任何代价的技术引进模式,从而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改变了美国农业的地域重心
美国独立以前,农业的重心是在东北部和大西洋中部各殖民地。独立后,伴随着西进运动的发展美国的农业生产重心逐渐西移到密西西比河流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西进运动完全改变了美国农业发展的格局,也促进了美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西部具备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从土地资源来看,美国可耕地比率非常高,占其本土面积的40%,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国西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而且,那里的农业条件极为优越,日照充足、雨量适当、土质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水利资源来看,美国西部有大小河流145条。其中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就位于美国的中西部,其流域面积在125万平方英里左右,遍及西部21个州。密西西比河流量大、河面宽,在水力、航运和灌溉方面均有极高的价值。
- 目录
- 一、从定居点到美国
- 二、向西、向西、向西
- 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
- 五、新贵与老欧洲
- 六、启示
- 后记
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西部农业的发展。据统计,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农场占全国农场总数的比例,1850年为49?1%,1860年是57?6%,1870年达到63?3%,1890年升至69?2%。1860年,农场面积占全国农场总面积的70%,资产占全国农场资产总值的54%;到1900年,西部农场的数量、面积、资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又分别上升到71%、79%和78%。
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既有炎热的夏天,又有寒冷多雪的冬天,对小麦和玉米生长有利,而成为美国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区。农产品基地也从东部移到了西部。据统计,1859年,仅俄亥俄、伊利诺斯、威斯康星和印第安纳四州的小麦产量就占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玉米生产基地也逐渐迁移到俄亥俄、伊利诺斯和衣阿华。棉花种植也从大西洋沿岸发展到墨西哥湾,西南部成为主要的植棉区。农业重心西移也体现在农业的区域专业化方面。美国农业专业化是在西进运动中最后形成的,其主要标志是密西西比河流域三大农业区的建立: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以北发展成为“小麦王国”,推动了中西部的开发;密西西比河下游以阿拉巴马为中心形成了“棉花王国”,推动了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开发;密西西比河以西是广阔的大草原,这里成为以得克萨斯为中心的“畜牧王国”,带动了西部大草原的开拓。三大农业区的形成不仅确立了现代美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美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