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剧本诞生在文字里,直到在舞台上谢幕,期间种种折磨与欢乐,谁懂呢?如果没有经历过…… |
|
等你离开校园走进社会,真正地活过之后你会发现,舞台上演的都是真的。
Q:这是第一次写剧本吗?
F:是,有写过短的,但第一次进行这么长的创作。
Q:写剧本的时候一般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F:这个剧本从大二刚开始一直写到演出前还在改,历时一年多吧。因为没有经验,同类的话剧也很难找到,除了经典话剧外,现当代的话剧很少,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所以写得很累,删改了不下二十遍。大范围删改时,整段剧情都会改变,有时候会删掉一万多字的整个章节。
Q:这么删不会心痛么?
F:没有办法啊,写剧本如果不舍得删的话就写不下来了。
Q:那想过放弃吗?
F:肯定想过。应该说有自暴自弃的时候,但没有想要彻底地放弃。因为这是我人生很重要的梦想,而现在是一个最好的契机,现在不做以后就更没有机会做了。
Q:有没有想过在这方面深入发展?
F:肯定有想过。对话剧真的是太热爱了,包括写作也好,都非常的喜欢。我学的是广告,以后可能不会专业从事这个,但我不会放弃话剧。也许是当成业余爱好,把本子给剧社的小孩子们去排,如果写得好的话也可以卖给商业剧社;或者当我事业有成了,就组织一个业余话剧团,演自己写的戏,每年两次,开着一个大车子,到某个地方,可以演就演。这是梦想吧,但起码我知道不会就此放下。
Q:看着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有什么感想吗?
F:太感动了!原创,尤其是自己写的东西,是很悬的一件事。写的时候你会注入自己的情感,写完后再看,因为太熟悉了,自己无法进行客观地判断,就会不断地怀疑。排练的时候也一直怀疑,会不会有人看?会不会有人喜欢?效果到底好不好?有时在想,自己累了个半死,茶不思饭不想,一旦来了灵感,不管在做什么,马上就会抓过随身带着纸笔记录下来,为此放弃了很多很多,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而最后大家觉得并不好看,并不喜欢,那我们就算了,不演了,这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心里就一直很害怕,边写边怕,边怕边写。后来演出,看到观众的反映,算是成功了,当时就觉得,再累也值了。谢幕后,一个人坐在舞台上就哭了。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不舍得,虽然还会再演,但初演毕竟是不一样的,很开心,又觉得超累,感觉特复杂。
Q:能讲一下剧本出世的全过程以及灵感来源?
F: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婚姻,研究婚姻会不会幸福?周围也看了很多这种事,婚姻不幸的,或者是单身家庭之类的。父母那一辈的婚姻不幸比例是很大的,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就很想把想到的东西写出来,但一直没有契机也没有勇气写第一个字,进了梵音以后,这个想法又冒了出来。以前不知道要写成什么形式,演了话剧后发现话剧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因为它很激烈很矛盾很震撼,它是现场的。刚好大二的时候找不到好的本子来排话剧,那为什么不自己写呢?这个本子写了一年多,但是这些素材想法已经憋了十几年了,所以一开始写的时候,就远远不断地有情节有人物栩栩如生地从脑子里涌出来。
Q:这个话剧最想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F:这个话剧是描写了卡在中间的一代,就是我们的父母辈。他们之前,爷爷奶奶那一辈是生活在一个红色的年代,不用考虑什么,因为大家都一样,只要跟随党的领导就行了。到了父母那一辈,小的时候也经历过那个红色年代,但长大后,忽然有了市场经济,突然流行起自由恋爱,接受太多新的事物,经历很大的社会变革,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而我们这一代对于他们而言,又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会觉得陌生,感觉好像跟不上时代,就像是被卡在了中间。我就是想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写那些逝去的时光与人事,一种年华老去的悲哀,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悲哀。也想借此告诉他们,这些事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永远是我们最爱的人。
Q:你觉得这个戏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F:它是一部学生话剧,但它的题材并不那么接近学生生活,而是学生看到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大学生的话剧,并不是仅仅是大学生的故事,而是他们眼中看到的这个世界。这部话剧就是一个孩子眼里看到的关于她父母的事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部戏融合了很多歌舞,这是以前都没有尝试过的。梵音是个戏剧社,并不是什么歌舞团,没有招舞蹈演员,所以难度很大。我曾经学过舞蹈,有时感觉语言很苍白,而一个动作加上音乐,所有人都能明白。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浓缩而强有力的表达方式。比如两个相爱的人分手了,可能要花很多的笔墨描述理由过程及期间复杂痛苦的情感,但只需用一分钟的舞蹈,观众就能抓到那种不舍得,很难受却不得不离开的情绪。这是一个艰难的尝试,而梵音剧社就是这样一个勇于尝试任何大家觉得“奥,怎么可能?”的那种事情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喜欢梵音的原因之一。
Q:写剧本的感觉如何?
F: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写每一个人物的时候你都要投身其中,以他的角色进行思考,不停的换位。好像不是我在写,而是在看故事,跟鬼上身似的,我写女主角说道这句话,就马上跳到另一个人身上,以他的性格蹦出来一句话,而不是我写出来的。完全是他们自己在说话,只是借我的手写出来而已。写完后还要跳出剧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结构,看情节,看遣词造句是否震撼人心。不停地进行角色转换,有时候会觉得身心疲惫,又停不下来,像着了魔似的,不论在干什么,突然想到“啊,这里该这么写”,就啪的放下手中的事奔回寝室或拿出纸笔开始写。印象最深的一次,白天在紫金港排练,晚上回西溪,写剧本停不下来,一直写到凌晨五点,累得受不了,早上八点还要到紫金港给社员做形体训练。当时就想,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呢这个世界?对着电脑屏幕,眼泪就啪啪啪地往下掉,一直哭,也不后悔,也不怎么的,就是停不下来。总之在写剧本时,整个人就处于一个很癫狂的状态。比如说朋友在聊天看我发呆就知道我在想剧本,吃饭时砰的冲回寝室就知道我在写剧本。还有就是故事里经常会有非常激烈非常感人的片段,当我完全进入了那个人的情绪之后,还没写就哭着把那段台词说出来,再回忆着把它写下来。我觉得写剧本跟演戏都是要把内心最深处伤痛挖出来,剖得明明白白——这一辈子,最令我难受是什么?最令我悲伤的是什么?最令我不能自拔的是什么?然而这样还不够,还要转化成剧本,把这种伤痛给别人看,这是一种极度残忍却又极度美好的过程,非常迷人。虽然累得不像人样,但一点也不后悔,很傻的一个过程。
Q:写之前是不是已经构思好具体剧情以及发展了?
F:没有,刚开始完全是一团模糊的东西,演一句,下面一句出来,再演一句,下面一句出来。你问我要发生什么?我不知道;高潮怎样?我不知道;结局怎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要走出什么样的路子。
Q:进入角色后是不是很难回归现实?
F:是的。就像活在了两个世界。你所处的这个世界与你的思想完全不沾边,你脑海里运转的是另一个世界。每一部戏都是在体验不同的人生,但是那一种人生,你只有在那部戏里面可以体验到。所以每一次演完一出戏也好,写完一个剧本也好,心里都会有莫大的悲哀。因为对于你来说,那个人生已经过完了,像死过一回似的。当那个幕一落下,这个人就在你身上死去了。每演一幕戏都像是参加了一次葬礼,死去的那个是你最心爱的人。如果在戏中演的是一对情侣,那么在那一刻,你们就是真心相爱的,就是爱着彼此的。但是那种爱一旦落幕就没有了,就像你失去了一份最美的爱情一样,就像现实中跟你最爱的人分手,并且知道你永远也不会再见到他了。是一个非常不舍,非常难受的过程。
Q:故事中有你的身影在里面吗?
F:那肯定是有的,每个作家写东西都会有自己的影子在其中。写这出戏最初的灵感也是因为……我就是在单身家庭长大的,某一定程度上,我跟剧中秋子的处境是有一点相像的。当然因为是话剧它的情节都会比较夸张,与现实生活对不上号,但那种心情却是一样的。看着自己的家人,最爱的人不幸福,眼睁睁的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把它记录下来。再怎么想我希望你们开心希望你们幸福,却也知道不可能为他们的人生做决定,在这种心情下,不论是我,还是演员,还是观众应该都是一样的。
Q:谈谈写剧本的心得吧。
F:心得很多啊,不外乎作家都不太正常,呵呵。写作是一个十分寂寞的过程。搜集素材的时候你一定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倾听他家故事。但一开始写剧本,必定要经过一个寂寞的过程,你不能交谈,什么都不能想,自己一个人投进去,投进去,脑中就像跑火车似的,轰隆轰隆一下一下的。心得就是挺有意思的,挺不错的,不正常但是很喜欢。
Q:说说您个人对戏剧的理解和认识吧。
F:这个话题很大哪,我就引用一句话吧,是一个老社员在看完这部戏后在文章中写的——“等你离开校园走进社会,真正地活过之后你会发现,舞台上演的都是真的。”
Q:这部作品与之前演的戏剧差别在哪里?
F:以前演的都是一些经典剧目,距离感比较遥远。有些是外国的剧本,像那个《小井胡同》 讲的则是建国初期的老北京,距离都挺远的。而这部话剧讲述的就是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事情。以前演的都是名家的本子,那些角色已经有很多人塑造过了,可以参考的很多,而原创虽然很难,但发挥的余地很大,等于是所有的演员跟我一起创造了这个剧本,他们在用各自的经历填充这些角色。
Q:有人评价说这部戏的娱乐精神很多,你是怎么看的?
F:这是一个小女孩回忆里的故事。其实回忆是很有趣的,它并不是如实地反映生活,而是穿插了一些幻想。这样娱乐性就会比较高,会好笑,会可看。我觉得让观众笑是一件很难得事,喜剧比悲剧难演,喜剧是那种笑脸背后藏着眼泪的情景。要表达一个想法,我可以声泪俱下地对你说,也可以喜笑怒骂的演出来。让观众哈哈大笑然后一想原来是这样的,生活就是如此,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Q:观众反映那些台词很经典,有没有特别下过一番苦功?
F:有。台词其实是最难的,最考验基本功。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特别是那些一长段的独白,都改了十几二十遍。整个剧本虽然没有逐字逐句的修改,但那些重要的地方都是询问过别人的意见,边演边改,改了很多遍才确定的。
Q:有人说这场戏在烧房子那里结束会更好,后面的情节像是为追求圆满结局的画蛇添足部分,你怎么看?
F:如果在那里就结束的话,整个戏的寓意就变了,就会变成一种愤恨,一种宣泄,一种世道不公平。但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最后的结局是女主角抛开一切离开了,像《玩偶之家》里娜拉出走一样,她最后还是要依附一个男人,这并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我想向观众传达的是,当她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变得更有勇气了,破坏东西并不是有勇,放下你的执着,抛弃心中的恨,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Q:这次表演有没有演出心中的感觉?
F:大致还是满意的。但作为编剧和导演,其实没有。当初想的是能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白色大舞台,脑子里有一个理想的想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要说差的话,还是差很多的。写剧本是个很理想化的过程,而做导演则要跟现实作斗争。尽量做到最好,但有时也需要妥协一下。
在梵音这样一个演戏的地方你从来都不需要演戏
Q: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梵音,而不是其它,比如说黑白?
F:因为对舞台太热爱了,在高中时就决定大学里一定要加入一个剧社,刚进大学看到梵音在纳新马上就加了。不是黑白,原因很简单啦,因为梵音先纳新嘛。
Q:你最初对梵音的印象是怎样的?
F:这是一个能让你实现梦想的地方。生活中你经常会有疯狂的想法,但你旁边的人会说你神经病,说你怎么可能做好嘞,但梵音不一样,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大家会说,好,没问题,大家帮你一起做!全剧社的人都会帮你一起实现那些看似疯狂的想法,太了不起了。
Q:那现在呢,有什么不同吗?
F:现在我觉得,梵音剧社是我在我人生中最好的一个地方,一个最不需要伪装的地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伪装,在父母面前你要扮演一个好女儿,在老师面前你要扮演一个好学生,而在梵音这样一个演戏的地方你从来都不需要演戏。每个人都拿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与其他人坦诚相待。太不容易了,这辈子能遇到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太不容易了!
Q:你觉得梵音的整体氛围如何?
F:怎么说呢,哪怕不是在排练,平时生活中一个梵音人碰到另一个梵音人,就觉得跳出了平时被束缚的那个自己,见到了最亲的人一样。梵音人在我们剧社看来,是一种通行证,一种通往自由,通往真实自我的通行证。
参加了自己所有的生日,也参加了最心爱人的葬礼
Q:作为一个演员,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F:特别想讲的话就是,嗯……这是一个一旦尝试就离不开的东西。怎么说呢,我觉得每一个角色都跟自己内心的某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感觉演戏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点点解剖自己,挖掘自己,摊在眼前看,再一块块地装好。我觉得在离开舞台的那一天可能会舍不得地想死吧。相对于摄像机,我还是比较喜欢话剧舞台,舞台上可以更真实更流畅更自然,不会被打断,也不需要被镜头束缚。从上台的那一刻到结束的那一秒,整段时间都只属于你和你的角色,就是你把那个角色活一遍的过程,过瘾!
Q:第一次上台表演还记得吗?
F:记得!我演的是一个当时很不喜欢的角色,台词很多,我是南方人,普通话也不是那么标准。一上台,前三句话声音都发抖,手脚冰凉,脸发烫。完全不记得下句词是什么,就好像我是第一次说它一样,好像我是真的再跟他对话,真的碰到了那个人,完全忘我。那种感觉是第一次体会到,那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感觉。
Q:演戏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F:最深刻的应该是演完谢幕的时候。演出是一个私密的过程,完全不用管外界发生的事,而谢幕的时候,看到观众的反映,演员们都喜极而泣,有点像你所有的生日都一起过了。手脚还冰冷着内心却又极度兴奋,非常开心,非常累,也非常痛苦。参加了自己所有的生日,也参加了最心爱人的葬礼,又像刚跑完马拉松长跑,这三种感觉混杂着。每演完一次戏都会瘦很多。
Q:据说你们排练经常从晚上六点排到凌晨两点,那怎么平衡演出与学习生活呢?
F:我的专业是广告,在梵音学到的知道技能对我的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两者是互相联系的。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实际操作却是在剧社中,两者是相通的。当然无可避免地会牺牲一些,这要看个人选择,是很高的学分还是生活工作中真正有用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