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活着》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
|
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活着》,一直含着的眼泪就忍不住淌了出来。我不是一个会为了苦难和伤痛而悲悯流泪的人,我啜泣的是它的真实——福贵磨难多劫的一生是如此的真实,真实的扭曲社会,真实的炎凉世态,真实的残忍,真实的孤独,而那夹杂其中的,断断续续却永不消逝的细微而琐碎的温暖,真实得如同梦幻,那是福贵的回忆。回忆是最真实的,却也不可能真实,它是某个人的情感与念想,属于他思想的一部分。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映照,这样也足够了。
做为21世纪改革开放的受利者,我们无法想象十年文革三年饥荒的惨淡残酷,更无法体会那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煎熬与难堪。在那样一个癫狂的年代,我们的前辈咬着牙坚忍着一步一步地朝前走,第一次觉得,平凡的他们是如此的伟大,他们的坚强与乐观让我为之折服。《活着》这样告诉我——人生而乐观,尽管那乐观时常显得麻木与漠然。家珍经历了作为一个女人最难以忍受的苦难与打击,但她从未怨天尤人,她珍惜的是家人的团聚与生活的平淡安然;凤霞由富家小姐一下子被打入贫农行列,却依旧天真而美好,甚至在失去听力语言之后,仍然相信明天会更好;有庆飞奔下翩跹的尘土与苦根伶俐的口舌透露的是真情的温暖与对美好的信仰。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并不明确的信仰和生活中琐碎的温情,支撑起他们强大的信念与活下去的动力,去度过那段不堪的岁月。
《活着》给了我一种意外的震撼——那样惨烈却又平凡的人生居然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缓缓拉开序幕的,并且熏染了整本书,整个故事,直到福贵牵着那头跟他一样沧桑的老牛,哼着小调离开的时候,他仍是心情舒畅的,尽管这舒畅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悲恸。于是我们看见了生命的坚韧,它是如此的顽固,不容质疑不容挑衅。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的脆弱,在最不经意的时候,飘然而逝的生命砸得我们无法言语,无法思考,唯有沉默,那是一种无力的沉痛的哀悼么?
我们所处的这个年龄阶段,于福贵的人生刚刚开场,他一生的回忆在此之后。那我们呢?有时觉得未来早已明晰规划,更多的时候,被意外无常卷入生命的洪荒,会茫然会无措。而命运,则是在脆弱的时候会趁虚而入的魔障,喜欢一点点的击垮我们。所以,我们要学会坚强。
《活着》的最后,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这是最难忍受的磨难么?还是会沉淀为最终的释然?苦难中的欢乐,似乎更值得珍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