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让浙大师生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 |
|
有一种情愫,虽然时光流逝,依然深植于心中,永不褪色,那是我对越剧的无比眷爱与牵挂。 这么多年,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也唱,也演,却一直没有记录下只言片语…… 2009年3月30日,浙江越剧团的《红色浪漫》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一、剧情:一曲悲歌终了,便是那天晓的时光 此剧取材于长篇纪实文学《红岩魂》,讲述的是解放前夕发生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的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风起云涌的国内革命大时代背景,两对各异的恋人。刘国鋕与曾紫霞从朦朦胧胧中的相互试探到最后的生死相许的真挚相恋,李文祥与熊咏辉从新婚之初的牵挂依恋到最后因信仰不同的无奈决裂,中间穿插着家庭矛盾、敌我斗争,可谓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再与如今时代呼唤的红色主旋律相结合。可以说,剧情本身还是成功的。 和大家一样,我感动于刘、曾二人患难与共,浪漫纯真的爱情。剧中,两人的对唱“这样的人我怎不爱”,直抒胸臆,回肠荡气,而刑场上的诀别,更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爱情,与波谲云诡的大时代相结合,与主人公波澜起伏的生命长河相交融,就会呈现出感人至深的悲壮效果。 “一曲悲歌终了,便是那天晓的时光”,这段幕后伴唱反复出现,极大地渲染了现场效果,而曲调中4与7的大量运用,更是将哀婉凄美衬托得淋漓尽致。
二、流派:惊喜与不满足并存 首先是剧中男主角刘国鋕的扮演者华渭强老师,当华老师第一句唱词出口时,我和忠实“尹派迷”小文对望一眼,异口同声地感慨“好尹啊”。除了赵王子外,这么多年我已经很少听到把尹派唱得如此炉火纯青的男越剧演员了。整场戏下来,华老师的唱腔刚柔相继,既有尹派特有的儒雅蕴藉、深沉隽永,流畅舒展,又结合这一角色所具有的坚定的信念与不可动摇的气节,在音域特别是高音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的好几段,如“ “铭心刻骨一段情“、“这样的人我怎不爱她”、“我有一个梦想”、、“一年来魂牵梦萦将你盼”、“化作春雨洒河川”等,曲调绕梁三日而不绝,感情深沉浓烈到极致。众所周知尹派以中低音为主,而当华老师唱到那段“今日里终于相会赴刑前”时,激昂无畏而又凄婉从容,一唱三叹,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两个多小时下来,华老师的唱腔高低音舒展自如,特别是在与恋人紫霞的深情寄语中,几处小腔处理得极为细腻委婉,足见其功力之深。 陈艺老师的傅派,我向来持保留意见,尤其是一次听了她的《情探•行路》之后。我总是觉得陈艺老师似乎更适合唱吕派,尽管浙江越剧界总体傅吕不分已经很久了。但是,这次当听到陈老师的唱腔时,我还是一阵惊喜,她的声线比以前更稳了,气息也沉了不少,表演时更是充满了满腔的感染热情。无疑,单从声乐的角度说,她的唱功绝对是出色的,然而缺少了傅派特有的韵味,听不到傅派高低音大跳时动人心腑的独特甩腔。到底是莺式发声让傅派更柔更美了呢,还是让之失去了棱角? 演出结束后,陈老师让我们下次去看她的《茶花女》。《茶花女》根据欧洲歌剧改编,因此我也相信这是个非常适合她的角色。 廖琪瑛老师的袁派。早知道廖老师是一位“全能明星”,但听主持人介绍她这次唱袁派时还是愣了一下。一直很喜欢廖老师,她的陆派亮丽传神,真切动人,颇得陆锦花老师的真传。无疑,她的嗓子中低音稳定,高音明亮,台风端庄大气,是适合唱袁派的,尽管这次演出中我真的听不出多少“袁味”,连唱词的曲调也似乎缺少袁派特有的旋律,也许因为她的本行当还是陆派小生吧。但不容否认尽管出场不多,但她的演出功力当真出色,唱腔委婉悦耳,大义凌然中透露着女小生英姿飒爽的一点豪气,尤其是几个扑到在地上的动作,从中我分明看到了《珍珠塔•失塔》时方卿在漫天风雪中的身影。 张伟忠老师的范派。一向来喜欢范派的朴素大方,稳健轩昂、阳刚大气,这次听了下,似乎张老师没有完全放开,范味少了些,尤其是在一些咬字行腔的处理上。另外一直觉得剧本对李文祥这个角色的描写不够生动,很多地方突兀了,这或许也影响到了张老师的发挥空间。
三、思索:衣带渐宽终不悔 浙江越剧团,儿时魂牵梦萦的记忆 童年的一些经历让我比同龄人更多接触了越剧,那时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便是在下午打开电视机,转到浙江卫视时能看到悠扬柔曼的水袖,听到咿呀动听的越声。《天之骄女》、《一鸟九命》、《秋瑾》、《陈三两》、《血溅清风石》、《巧凤》……这些耳熟能详的剧目陪伴着我一天天地长大。尽管有小百花的“满园春色”与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浙越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默默地奉献出一出一出的精彩剧目,不张扬,却天然清丽,更有那一位位优秀演员让我们津津念道。尤其是在男女合演上面,浙越更是成为了杰出的典范,为柔美的越剧增添了阳刚之气。不想去评论越剧男女合演究竟前途如何,至少浙越让我们看到了一代越剧人的执著守望与累累硕果。 剧本与题材,一些我的简单感受 说实话,一开始听说浙越来演的是现代戏,心里还是有些小小的失落的,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于越剧还是更偏爱传统戏,即便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俗套”的才子佳人模式反复再三,依然让人无法抗拒它婉约动人的魅力。尤其是那长长的水袖舞动,便如千般愁一挥,万般梦一洒,把人的心魂儿也摄取了,而现代戏呢?无法展现演员的水袖功,缺少了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的古典式缠绵,更别提是贯穿了“红色”主题的主旋律戏了。但纵观《红》剧,总体还是让我欣喜的。整出戏完整流畅,人物个性相对突出,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感情脉络总体清晰。尽管“建设我们的新中国”之类的红色壮语不绝于耳,但观众们还是能深深地感动于曾紫霞与刘国鋕浪漫凄美、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此外,整出戏的舞美和灯光更是与传统戏曲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的剧场设计了斜面、活动地板等舞台设施和五彩的灯光设备,按剧情的需要随时使用。像第四场结尾“姹紫嫣红开百花”的合唱、第七场“我有一个梦想”的唱段、第九场结尾“一曲悲歌终了”的合唱等场面中,以戏曲的虚拟性质联系剧情,多层次地运用现代舞台效果,以缤纷的灯光、气势磅礴的音乐,表现刘国鋕和曾紫霞在爱情的激励下焕发出激昂的革命斗志。尤其让我叫绝的是那一条长长的红围巾,柔软轻盈,萦绕在青春活泼的粉色布衫与血色装点的白色西装边,深情款款地连结起了刘国鋕与曾紫霞两颗火热赤诚的心。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想象它是越剧现代戏中的“水袖”,男女演员手持红围巾,轻巧地一甩,一搭,一拖,那轻歌曼舞的动人意境便跃然台上了。当然如果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可以让围巾再加长加宽些,质地再轻柔些,这样就更容易铺展渲染了,但也许就成了浙百的《惜别离》,打住打住。 要说最遗憾的一处,就是对李文祥与熊咏辉的刻画似乎欠深入,尽管与刘、曾相比,二人只是配角。然而,剧本对李文祥的心理脉络发展交待得实在太少,前一场戏他与妻子见面时,还发誓永远在一起,共同迎接胜利,到了下一场就立马翻脸说要另谋生路了,不免让人心生突兀。最重要的是,戏中没有很充分地表现当咏辉得知丈夫叛变后与之面对面的矛盾冲突,而是让咏辉用几句大义凛然的“灭亲式”话语简单带过。我相信,如果两人能来上一小折“惊变•苦劝•盟灭”,其感染效果绝对不会差于刘、曾两人的海誓山盟,更主要的是它能直击人性,一边是对生的本能渴望,一边是对主义真理的无畏牺牲,一边是对夫妻团聚的企盼,一边是大义灭亲的毅然决然,这其中蕴含了多少张力与爆发力,无疑能触及观众心中最深的一些东西。 至于那段受到多方好评的刘国鋕经典唱段《我有一个梦想》,说实在自己真的不太喜欢,但毋庸置疑华老师的演绎绝对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看到这一段时,我脑海中总是不停地浮现当年京剧革命样板戏的片段,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连演员的身段也与《红灯记》中的铁路工人李玉和如出一辙。并非越剧不能演现代戏,如上海越剧院的《舞台姐妹》就很精彩,关键是适合什么样风格的,像同是上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显得有点……但无论怎样,有创新就有突破,有突破就会带来新的风气,最后看新的风气如何导向了。而有些东西,恐怕也是大势,让人慢慢地接受与习惯。 中途浏览了一下宣传册,几个熟悉的字眼跃入眼帘:导演:杨小青、周云娟,心中顿觉一阵亲切。直到今日杨小青导演依然是我心中最好的越剧导演,无论是哀婉惆怅的《陆游与唐琬》、诗化到了极致的《西厢记》、发人深省的《琵琶记》,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浙百最美丽的春色,而能让今晚的《红色浪漫》同样美丽绽放,杨导演无疑是最大的功臣之一。至于周云娟老师,中国第十届梅花奖的获得者,又一位全能型的演员,难道现在也不唱了吗?
尾声:高雅艺术进校园 我在开演两个多小时前叫上了一位对越剧向来毫不感冒的朋友,美其名曰让其“接受熏陶”,当时他跟我说:到时候可以提前走吗?在演出中我收到他的短信:非常好,比我想象中的好听多了。许多字好像就是普通话的发音,很容易听懂。对此我只有一笑。 小剧场很大,许多位子还是空着的。 结束后听到许多离场的同学说:没想到越剧这么好听,就像音乐剧一样,还有字幕的……今晚的灯光真漂亮…… 高雅艺术进校园,或许更多给我们的只是感官上的盛宴以及心灵上对现场效果以及剧中情节的短暂震撼与片刻感动。当然,这样也是很大的收获了。 想起郑强老师在开演前说的话:浙大的学生,应该每人都会唱上几句越剧。我很想在这句话前面加上那句剧中名句:我有一个梦想,一个美丽的梦想…… 但听完郑老师这句话,我依然激动地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