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黑白剧社系列访谈第二弹——访黑白剧社编辑王瑾璟。 |
|
近日,记者采访了黑白剧社《赵氏孤儿》的剧本负责人——王瑾璟。王瑾璟是竺可桢学院07级的学生,她那爽朗的笑容给人以亲切的感觉,谈话就在轻松的气氛下展开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话剧感兴趣的呢?
王瑾璟(以下简称王):其实我接触话剧还是比较晚的,在高中的时候对话剧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也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话剧或者在现场观看话剧,现场看话剧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接触时间短,但是话剧对我的帮助很大,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人,对生活的理解。我觉得话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你可以直接看到真人,直接和人有交流。
记者:你最初了解到的黑白剧社是一个怎么样的话剧社呢?
王:我觉得黑白剧社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话剧社,从外观察,它是一个比较专业的社团,因为我们有很专业的指导老师。黑白在我的心里就如同一个神话,黑白剧社的成员也有着如同明星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一直很向往加入黑白剧社。
记者:你加入了黑白剧社以后,对它的理解是否与以前有不同的地方呢?
王:有啊。最初觉得黑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组织,里面的成员也高不可攀,但是加入黑白以后,发现大家都是在组织里一点点进步、成长,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记者:如你所说,每个人在黑白里都会进步,那么有什么事是令你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多、促使你成长的吗?
王:黑白有日常训练,每一个黑白的成员都必须参加,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形体、台词、创作力、表演等。话剧有很多元素,但是它的核心还是在表演上。无论台词还是灯光,都建立在动作的基础上。在加入剧社以后,通过一步步的训练,我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最核心的东西。在自己了解的基础上,观看别人的表演,才明白了如何评判剧目和演员的好坏。
比如这次的《赵氏孤儿》,我很幸运地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整个剧本的制作。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自己完整地编排过剧本。
记者:那么能详细谈谈《赵氏孤儿》的剧本是如何诞生的吗?
王: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编剧过程。最初只是想将田沁鑫导演的成品搬上舞台,并没有做原创的打算。最初,我们希望将田导的剧本改得容易表演和理解,但是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感觉。当演员读着别人写的东西,不容易将内容表演出来。同时我们在参考了多家之言之后,人物的形象在脑海中渐渐成型。于是,我们决定将剧本改编,符合黑白做校园戏剧的特色。
首先,我们就考虑是否要更换主题,主角和中心思想。在大家商量后,决定将落点放在孤儿身上。之前的许多剧本中,都将重点放在程婴上,表现他大义凛然、牺牲自我的精神。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对孤儿会有更多的理解。我将这样的想法告诉桂迎老师(编者注:黑白剧社指导老师)后,桂老师赞同了我们,并为我们能做原创剧而感到开心。
但是最开始我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剧本。平时的写作和写剧本是完全的两码事,因为平时说话可以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语句,但是剧本就要求精炼,且要考虑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的效果。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坎坷和接受了各方的批评指正后,终于完成了现在的版本。虽然完成的时间实在太仓促了,但是,我们努力做到最好现在的版本已经是一出完整的戏剧,一出很好看的戏了。
记者:我在飘渺水云间的黑白版块里看见黑白的成员们对剧本的各个细节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王: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想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是主题多了以后就很难表现。通过对各种想法的讨论,我们发现很多东西不需要被明确地表现出来,观众可以自己去体会、想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展示情节,这也是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太一样的地方。
在编写《赵氏孤儿》之前我对这些都没有太深刻的体验,但是在负责《赵氏孤儿》剧本的过程中我逐渐地学习到了这些,加深了对话剧的理解。
记者:就是边写边理解,边学边成长。
王:对。
记者:那么这次的《赵氏孤儿》想要表现什么呢?
王:最初的时候,我们想表达人人都是孤儿,无依无靠。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一辈大多是独生子女,所有的期望都压在我们一个人身上。从小到大,许多选择都不是我们自己做出的,所以容易迷茫,没有真正可以依靠的人。
但是随着剧本的编写,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的落点就放在了“选择”上。举个例子来说,大学生毕业面临了很多选择,是如同大多数人一般考研、出国或者工作呢,还是要聆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呼唤,选择一条自己想走的道路。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要写,就要表达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后来发现,戏剧,尤其是这种情节性很强的戏剧,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和人物自己会朝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相较之,自己的想法就没有必要表现得那么清楚。
剧本完成后,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因为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是时间的紧张,使我们无法实现完全原创。
记者: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呢?
王:决定了演《赵氏孤儿》,已经是十月份了,然后开始大刀阔斧地修改剧本,同时开始排练,边排练边修改。 大家平时比较忙,一个星期排练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初步计划在一个剧目中会将这次演出的遗憾和缺漏囊括起来,做一个抽象、现代的原创。
记者:就如同《迷城》一样?
王:在做《赵氏孤儿》的时候我们时刻考虑到是否为观众接受和理解,是否好看等等。但是在做完全原创的东西时,例如《迷城》,我们不会太多考虑那些因素,而是专注于做到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记者:《赵氏孤儿》对演员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王:演员要将《赵氏孤儿》完全演好是有一定难度的,戏的特定时代背景要求演员在表演之前要训练走路、棍棒、射箭等。当然,大家在学习中都收获了很多。此外,演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演完一个角色以后,整个人都可能发生变化。
记者:又是怎么想到在《赵氏孤儿》这出戏剧里采用两个结局的呢?
王:最初我们并不准备呈现出结局,想要在这个秘密被孤儿得知的地方就结束,把孤儿之后的选择留给观众去揣摩。但是发现,其实这样相当于没有把故事讲完,既然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孤儿身上,那么孤儿的反应才是重点。
孤儿的反应会有很多,我们最开始想了与剧中不同人物有联系的四个结局。经过修改和商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版本,也就是两个结局。就是这两个结局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整合,因为孤儿的态度可以有很多,可以怀疑不愿意承担,可以义愤填膺、大义凛然,也可以内心对父亲(编者注:屠岸贾)有着深深的依恋,过不了这个坎,也可以漠视这一切,觉得自己与这些事没有关系……现在取的这两个结局很清楚,也比较好看。
记者:那你对《赵氏孤儿》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王:要问我对《赵氏孤儿》有什么理解实在很难说,因为《赵氏孤儿》太多了(笑),从人性的角度对这些历史的人物进行了解,会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我们之前参考了很多的版本,对每个不同的情节都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我们最主要参考了田沁鑫导演的版本。
以前的版本中,大多将程婴神话,但是我们觉得是命运逼迫他只能这么做,是他的命运、时代、情景、身份决定的,所以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分担这个责任,帮助他走出困境。现代人对《赵氏孤儿》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弘扬忠孝信义。
对于屠岸贾,我们并不想将他表现为十恶不赦、杀人如麻的人。在我们的版本中,他的家破人亡是因为赵家,所以他将赵家灭门是为了报仇,当时的他处于和孤儿同样的境地,加深了他和孤儿的联系。这个角色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意识到报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去的已经过去,“冤冤相报何时了”。
对于我们的《赵氏孤儿》,孤儿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我也对演员说,理解这个角色的不需要把自己放到多少年以前的情景中去,只要作为一个普通人去体会他的情感就可以了,他所要面对的是多年来信赖的父亲,是将自己抚养长大的父亲。但是这样的父亲却是自己的敌人,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去面对,接受这份命运呢?
我们最后安排的情节显得比较戏剧化,当人面对自己无法抗拒的命运时,人会如何选择?是顺应命运的安排,甚至不关心一切真实与否?还是真心实意地去顺从它?
能让大家产生疑问和思考,就是校园戏剧最好的“结局”。
记者:谢谢王瑾璟同学,相信在《赵氏孤儿》之后,你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王瑾璟: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