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12月23日和12月29日,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将分别在玉泉和紫金港上演话剧《赵氏孤儿》。虽然“赵氏孤儿”的传说古已有之,黑白剧社的话剧《赵氏孤儿》是以历史故事为基础,综合参考了多种同题戏曲、话剧剧本改编创作而成的,在文本上,以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的《赵氏孤儿》剧本为主要蓝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和增补,全剧的主题、立意、戏剧结构、人物性格及最终的舞台呈现都作了新的创造和处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版本,相信情节和内容会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我们的期待。
从今天开始,文化素质网也将持续关注黑白动向,为读者解密黑白,解密《赵氏孤儿》。 |
|
《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是春秋时期一段著名的传奇,最初见于《史记•赵世家》。
故事发生在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境内。写赵氏孤儿由程婴等人救护,长大后杀屠岸贾报仇的故事。全剧五折一楔子。
剧情
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了忠臣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屠杀。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
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程婴召进内宫,请求程婴救赵武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十分感佩程婴的正义,便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宣布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
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将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当程婴将真相告诉了赵武后,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杀死屠岸贾。此后,赵武主持晋国国政,使晋国基本保持了霸主地位。再后来,赵武的三世后人赵襄子,与魏、韩三分晋国,创立了赵国。而山西盂县藏山,相传是当年藏匿赵武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 后世为纪念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在藏山立庙以祀。庙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现存山门、牌楼、戏台、钟鼓楼。碑坊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三十余处遗迹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气势万千。近年来,当地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战国城”,增设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新的仿古建筑,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三晋历史。
改编史
《赵氏孤儿》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说为纪天祥)所作。
元朝时被搬上了舞台,直到现在,秦腔、京剧(《搜孤救孤》)、话剧、豫剧、越剧等其他地方剧种还在上演《赵氏孤儿》。
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于1731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成为第一个传到欧洲的中国戏剧。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
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
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
黑白版故事
春秋年间,晋国大夫赵盾一家世代忠良,却遭人陷害,晋灵公听信谗言,下令抄杀赵氏满门,惟有赵朔之妻庄姬躲入宫中,产下一子。赵家门客程婴冒死救出婴儿,为了保全这赵家唯一的血脉,许多忠义之士不惜性命,忍辱负重,只盼孤儿长大成人,为赵家复仇……
黑白创作视角
这是一出交织着忠义与诚信,复仇与杀戮的惊心动魄的悲剧,极具感染力,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早在元朝时便被搬上舞台,此后不断为各个剧种改编上演,如京剧、豫剧、越剧、秦腔、话剧等等,在民间家喻户晓,其魅力经久不衰。 黑白剧社的《赵氏孤儿》,是综合参考史实和各剧种不同版本改编创作而成的,不仅再现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古典传奇,更从今日的视角提出了新的思考:十六年后,长大的孤儿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疑问,为本剧注入了全新的现代理念,也带给观众更多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