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桂迎老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戏剧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导演、指导教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高级研修班进修毕业。任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杭州市戏剧家学会理事,1990年开始从事校园戏剧的组织编导及研究工作,并承担浙江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大学戏剧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研究方向为校园戏剧的理论与实践,先后编导各类校园戏剧三十余部,演出百逾场,导演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有《桂迎;校园戏剧档案》、《校园戏剧》专著出版,及校园戏剧论文《中日校园戏剧活动异同的启示》、《大学校园戏剧初探》、《回归表演原生态的仪式》《创造探讨心灵和谐的戏剧教育空间》等十余篇发表。 |
|
12月17日晚上6:10,记者在紫金港东一B的教室里采访到了桂迎老师。虽然这次谈话由于桂迎老师有教学任务而显得短暂,但是记者在这次对话中学到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
记者:桂迎老师,您好,我是文化素质网的记者。由于黑白即将上演《赵氏孤儿》,所以想就《赵氏孤儿》和戏剧的一些问题打扰您。请问您当初为什么选择《赵氏孤儿》这出剧目呢?
桂迎老师:其实我八年前就想排这个戏了,因为它讲的是一个道义的问题。道义这个问题很经典,所有演赵氏孤儿的剧种都表现道义这个主题,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有《赵氏孤儿》演出。近两年所有演出《赵氏孤儿》的剧种我都看过了,包括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越剧团的《赵氏孤儿》等。
黑白有一个传统,排完一个经典剧目,再排一个原创剧,今年刚好也是要排一个原创剧目,所以就想将这个戏改一下,改成一个校园版。这个戏本身就比较难理解、难把握,而且现在的人对“道义”很陌生,没有人会特别注意“道义”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就希望将这个戏放在校园的舞台上,赋予它我们自己的含义。编剧把所有演出的剧本都看过了,就是能够搜到的本,包括它在《史记》里的原著。其中,主要借鉴了田沁鑫老师的剧本,她是我很好的朋友,也是一个非常有艺术创意的舞台剧的导演。在她的版本中,她描绘的结局是孤儿没有复仇,孤儿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就是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后,对于自己身上背负的东西感到不知所措。她给了一个前提就是两个父亲(程婴和屠岸贾)都去世了,他无仇可报,所以他最终变得迷茫,不明白自己活在世上应该干什么。我们后来选取的点就是孤儿的选择,所以将两个结局并列在台上,即弑父还是复仇。这个弑父指的不是把屠岸贾杀了,是把程婴杀了,也就是把自己的养父杀了。复仇就是(杀了)屠岸贾。到底是弑父还是复仇,这是一个怎么样的选择。
现在的孩子们身上背负的期望和东西非常多,但是往往非常迷茫于如何去选择。此外,人人都是孤儿,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迷茫。因为在你的生活中,总有那么多的人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去做什么,有一大堆建议和要求。但是到最后,你却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本身这个故事用历史剧的形式表现就非常好看,在舞台呈现上非常中国化,非常空旷,一共就四个块,非常简洁。当然其中也有原因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那些东西,道具是04年演《同行》的时候用到现在,原来是绿的现在漆成红的。另外,作为一出校园戏剧,确实也不能花那么多钱来做道具,这有悖校园戏剧本意。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特别简单,特别纯粹,特别鲜明的东西。
记者:对于《赵氏孤儿》,经过桂迎老师的讲述,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接下来能否请教您一个私人的问题,您当初是怎么走上戏剧的道路的?
桂迎老师:我觉得每个人冥冥之中有一个定数,可能我的命里定的就是要做这个事情,而且一做就是二十年。黑白也将二十年了,二十年的时候我们将会有一个大庆,准备了很多内容。我联系了一位黑白文艺社的老先生,91岁,张哲民(音)先生。其实浙大的黑白剧社是从浙大黑白文艺社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
记者:您从黑白(剧社)成立之初就是黑白(剧社)的指导老师吗?
桂迎老师:最初还没有黑白剧社,只是一个话剧队。1997年,我们排了一个《绿树如歌》的戏,反映老浙大。有校友提议,你们应该复名黑白剧社,于是我们就复名了。
记者:那么桂老师您心中的“黑白精神”是什么呢?
桂迎老师:就是要专注,努力把一件事做好。一群人做一件事,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好。我们可以技术上不是专业的,硬件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的精神是专业的,必须得是这样。
记者:黑白走过了二十个风风雨雨,一代代的青春学子在黑白里度过了自己的美好人生。“物是人非”,最新一代的成员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吗?
桂迎老师:现在的孩子比以前聪明,聪明得多,但是专注不够,没有以前的人那么纯粹。因为可以选择的东西多了,诱惑也多了,而且事情也多了。比如说,找工作。今年年初的毕业大戏,到最后就剩一个毕业生在排练,其他全部不是毕业生。原来想是好好地排一毕业大戏,结果就是很多人要找工作呀,提前报到呀,人凑不起来,最后也没办法,形势所迫。但是黑白一贯的做事精神还在,如果没有了那个,就不是黑白了。黑白里毕业的学生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各自的团体,北京有北京帮,上海有上海帮。
记者:大家感情都很好?
桂迎老师:感情都非常好,而且经常回剧社来看。我们去北京演出的时候,他们也都来支持,跟我一直保持联系。
记者:据说,黑白剧社一代代成员毕业后,会以个人名义捐款给黑白的基金。这也可以看出,黑白人对黑白的感情之深。
桂迎老师:主要就是喜爱黑白。我们前段时间第一次联排的时候,王卡(音)老师,一位建筑系的老师,也是原来黑白的一个队长,带着他的夫人,也是黑白的,从北京过来。和同学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珍惜你们的今天,好好享受你们的今天,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就是剧社的”。
记者:大家一起排戏建立了感情。
桂迎老师:还有就是,剧社和其他社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戏剧是研究人的情感的。它必须要你整个打开,然后深入进去。你要是一个很封闭的,不接受的状态的话,那么就演不了戏。其他的活动就用不了这样,学个歌,跳个舞,学个技术就来了。但是戏剧就不一样,它要研究人。
记者:就是要看到内层的东西,由表及里。
桂迎老师:对,那些就是一个壳,学会了就完了,精神的交流比较少,相对来说。
记者: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各种表演形式出现并发展着。那么,戏剧是否会走向衰落呢?
桂迎老师:现在已经衰落了,这个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面对的事实,但是戏剧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近距离的交流,和活人的交流,这个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电影电视再发展,电脑什么都能做,但是没有真实的交流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真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这个就是戏剧,是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被替代的。戏剧是一个体验艺术,其他你都体验不到,但是通过戏剧就能体验到。所以即使现在戏剧有所衰亡,但是这个艺术样式将会永远存在。
记者:再次感谢桂迎老师。祝黑白的演出成功,也祝愿你们以后能够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