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我的青春 > 正文

转系、办报、写作——毛泽东秘书胡乔木青年时在浙江大学就读经历

2008-01-05 10:14:16    散木/新华网

编者按:“中共中央一枝笔”、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在他的青年时代,曾在浙江大学就读。那是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胡乔木通往职业革命生涯的经历。



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转到历史系

胡乔木,江苏盐城人,生于1912年。少年时的胡乔木喜欢读书,也喜欢写诗,他曾相继在扬州省立八中、扬州中学(高中)上学,其间听过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恽代英的演讲,以后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读物,更饱读了许多新文学的作品。当时他虽然读的是理科班,但却酷爱文史,还是校刊的编辑,经常发表作品,这都为他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1930年,胡乔木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现代物理学已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清华大学无疑是当时中国物理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地方,然而没过多久,胡乔木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门学科,他想多读书,不希望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实验上。于是,他转到了历史系,当时清华大学的历史学研究也是非常有名的。不过,物理学也好,历史学也好,都没有成为胡乔木的研究方向。在那个时代,积贫积弱的国家最需要的是寻找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突破口,而物理学或历史学显然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不久,胡乔木开始参加学生运动。这年末,他又秘密加入了共青团,并迅速成为进步组织读书会的骨干。那时,他曾联系青年教师季羡林去为工友子弟夜校讲课,并反复动员他参加革命,无奈那时的季羡林一门心思搞学问,胡乔木只能失望而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胡乔木被调到北平团市委工作,任市委委员兼宣传部长。不久,他因所谓“同情‘托派’分子”,被调离岗位,加上当时身体不好,遂离开北平,返回南方。

此前的胡乔木已是职业革命活动者,回到家乡后,他被吸收进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结果被国民党特务发觉,胡乔木侥幸得以逃脱,准备再赴北平,寻找组织。但当时他的父亲一再要求他继续学业,而事实上胡乔木已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这样,他只得遵从父命,再进大学。

在浙江大学办《沙泉》壁报

1933年下半年,胡乔木经上海到达杭州,在浙江大学外语系插班读二年级。当时浙江大学的校长是郭任远,他在“党化教育”的办学宗旨下,用法西斯式的一套来办学,一上任就公布了《学生团体组织规则》,规定“本大学学生团体,除学生自治会应遵照中央规定办法办理外,其余各项团体,非经本大学核准,一概不得组织。本大学学生团体经备案后,如有违背会章或逾越范围之行动,本大学可随时撤销备案”。他还成立了军事管理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军管”范围之内,并任意给学生记过或开除处分。浙江大学师生渐渐都对郭任远的这种办学方式不满,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恰好,胡乔木在这里结识了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施尔宜(后改名施平)。

施尔宜是中共地下党员,他让胡乔木办壁报,宣传抗日救国,并取名《沙泉》,意思是“沙漠里的一股清泉”,是指在浙大这片“沙漠”之中,还有可以涌出“清泉”的一方之地。有一次,胡乔木从英文报纸《中国论坛报》上剪下一幅插图,上面画的是一位苏联农民肩扛锄头,胡乔木把它作为《沙泉》的刊头画贴了出来,结果被校长郭任远看到了,郭任远迅即下令追查《沙泉》是谁主编的。

结果一查,撰稿、编辑、抄写,全是外语系学生胡乔木一个人。于是,郭任远找胡乔木“训话”,他单刀直入地指出:这幅画是从《中国论坛报》上剪下的,这报是共产党办的,并强令胡乔木交代是从哪里弄到这张报纸的。

胡乔木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忙说:“我是从大街上拾到的。看这画画得不错,就剪下张贴了,我不知道它是共产党办的呀。”其实,这报是陈延庆从上海寄给胡乔木的。胡乔木的说词让郭任远无话可说,郭只好交代胡乔木壁报不准再办了。

胡乔木不能再办壁报,就在外语系组织读书会,利用同学都懂外文的有利条件,组织大家读马克思主义的外文原著。

诗歌创作

胡乔木在浙江大学外语系读书期间,受教师陈逵的影响最大。

陈逵,湖南攸县人,1920年赴美留学,1928年学成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执教。对于这位学者,外国文学研究的泰斗冯至曾评价说:“予于六十年前,始识先生于北平,当时常闻师辈称道,先生曾创作英语诗文,发表于美国《日晷》、《民族》等著名刊物。(其)英语诗词句精炼,抒华夏之心声。文则笔墨生动,传祖国之文化,深受彼邦评坛重视。不意几度沧桑之后,如今中美学人互访,美方颇不乏人念及先生当年之英语诗文,仍赞叹不已。”由此可见陈逵的成就和风采。

笔者查阅当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发现有胡乔木的多篇诗作和译作,其中的诗风与陈逵极似,无疑,胡乔木当时深受其影响。

当时,胡乔木发表这些诗作和译作的用名都是“胡鼎新”,所以,估计后来也没有更多的人知道。

在1934年《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173期,有胡乔木翻译的英人西蒙士的五首诗,依次为《忧心》、《思念》、《渔孀》、《秋暮》、《情梦》。篇末,还有“译后附志”,曰:“右译现代英国名诗人及批评家A.SYMONS小诗凡五章,于‘信’、‘达’、‘雅’三者皆有未尽,而第二首尤与原意不免违失。《渔孀》一篇,意境高远,最为译者所爱;去‘所期’者,盖象征人生某种失而不可复得之憧憬也。”下文即为对《渔孀》的翻译:

  寒空压沧海,渔艇去还回。

  风急浪衔雨,白鸥声正悲。

  伊人何所望?风雨空相摧。

  年衰生意尽,水陆复奚为。

  迢遥见天末,浪里破帆飞。

  千帆万帆过,所期终不归。

《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的同一期,还刊登了胡乔木的一首七律《无题》,曰:

  男儿未老肯先休?身世于今欲病囚。

  风疾归蓬怜日晏,鸟飞遗石羡云游。

  寻仙空醒枕中梦,剖腹还招心上秋。

  闻说天涯光景好,沧溟不见怕乘舟。

在《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184期,还刊有胡乔木的一首古体诗,即《歌行·甲戌中秋作》,这是作者怀念家乡、思及旧时儿歌而作。曰:

  今宵星光微,定知月色奇,推门东向望,流电沾我衣。揽衣月上手,濯手月满溪;更见溪底月,媚风成绽漪。危柳逗宿鱼,萑苻冒衰堤。空水两相眄,叶叶摇清辉。感物重俯仰,六境忽若离。丁我童稚日,剃发拟沙弥。对月不敢指,合掌向阿姨:“常说个中树,那有登天梯?”阿姨但莞尔,教我堂堂词。

……我欲歌堂堂,扪首年风移。我欲问长梯,衢途令我迷。我欲恣梦想,顾闻泣声悲——慈母怀故雏,贫夫恸新妻。潦旱亦已烈,未知将军威。将军威且驯,仇亲亲四夷。北国山河黯,南中猿鹤希。故留老皮骨,吞泪谢王师?宁限谢王师,谢此圣平时。千金买竹肉,行乐何熙熙!

  胜泉信难觏,底用常苦凄?为我饮一杯,强颜止尔啼。为我饮二杯,慎婴贤士嗤?为我饮三杯,拜月还自祈。福哉伐桂人,愿得长追随。溶溶走八野,永从生死辞。不然下尘寰,与我分百罹,会怜我心哀,无复耀寒扉!

一个外语系的学生,能有以上这样感情饱满的诗作,着实让人感慨不已,不免让人想到当年浙大学生胡鼎新的风采。

“驱郭运动”前后

当年浙大校园里发现了中共党组织散发的传单,郭任远便把胡乔木找去谈话,胡乔木据理力争,说与自己无关,郭任远虽然查无实据,但认定胡乔木是一个赤色分子。正当胡乔木准备读大四时,郭任远通知教务人员,把胡的考试成绩由80多分改为50多分,要变相赶走他。

果然,校方最后以成绩不及格为理由,将胡乔木等10余名进步学生开除。这事被年轻的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兼注册课主任费巩知道了,他觉得胡乔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便去找郭任远申辩。费巩说:“郭校长,请看学生胡某考试成绩明明是80多分,为何改为50多分?”郭任远说:“香曾(费巩的字),此事你就不必多问了。你心里应该明白,学校不能允许宣传共产主义,不许煽动闹事。”费巩反驳说:“学生满腔热忱,要求政府抗日,非常可贵。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有之,何以定罪为煽动闹事……”但郭任远就是听不进去,胡乔木还是被开除了。

这年暑假,胡乔木没有离开杭州,他继续同外语系教师陈逵、同学陈怀白等保持密切联系,当时他们三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胡乔木通过他们把党的指示、革命思想传播到了浙江大学。

1935年10月,胡乔木才离开杭州。12月,浙大便爆发了“驱郭运动”。

原来,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当时南方各高校以浙江大学为首,给予了积极的响应。12月10日夜,浙江大学文理、工、农三院的学生开会响应北平学生运动,同时成立学生自治会;12月20日,北平学生运动遭到镇压的消息传来,浙江大学一片沸腾,在群情激愤之下,学生占领了学校,并实行集体罢课。郭任远则迅速通知军警予以弹压,国民党便衣特务还从25名学生代表中带走12人。被激怒的师生随即对郭任远采取抵制行动——教师纷纷辞职,学生则要求赴南京请愿,而郭任远也从此不敢来学校上班了。

1937年1月21日,教育部通电开除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施尔宜、副主席杨国华,蒋介石还亲自出马,到浙江大学训话,逼迫学生立即复课,没想到学生们不吃他这一套。最后,教育部只得将郭任远撤职,改换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

  这时,胡乔木在上海已是进步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常务委员了,不久他又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的宣传部长。当时胡乔木的浙江大学外语系女同学王作民还向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总”)书记周扬的夫人苏灵扬介绍胡乔木,后来周扬了解到胡乔木的经历,同时又很赏识胡乔木的才干,于是提名胡乔木接任“文总”书记一职。

当然,这是胡乔木职业革命生涯的一个新起点。1937年7月,胡乔木奉命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回忆女同学陈怀白

对于早年在浙江大学的一段经历,胡乔木后来很少提及,见诸文字的也不多,而当时的同学回忆也不多见,所以,难得有胡乔木1987年致同学张毕来的一封信。那是胡乔木对女同学陈怀白的一段回忆,它让我们知道了陈怀白这个校友,也从侧面了解了胡乔木在浙江大学的雪泥鸿爪。

张毕来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史学者和“红学家”,他当年是浙江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抗战以后他与陈怀白都没有随校西迁,而是留在浙江参加抗日活动。当年他们在浙东投笔从戎,张毕来在金华曾组织台湾抗日义勇队,陈怀白则在金华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

胡乔木和陈怀白都曾是浙江大学外语系的学生,当时胡乔木比陈怀白高一年级,他们原来也不相识,1934年下半年,通过思想进步且与史沫特莱有过交往的陈逵教授的关系,两人相识。当时陈逵喜欢找学生谈话,在陈逵家里,胡乔木与陈怀白认识了。当时,陈逵是接替被郭任远赶走的孙大雨来教授英国文学的。陈怀白后来也因受到陈逵和胡乔木的影响,倾向并参加了革命。胡乔木回忆说:当时“约她参加我所组织的读书会,接触机会多了,她的思想也逐渐趋向左倾”,后来因为胡乔木被迫离校,两人才中断了联系。

陈怀白在校时,还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起创办黑白文艺社和黎明歌咏队。“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上海也引发了各界抗日救国的运动,当时上海爱国学生急于寻找外界的支持,于是跑到浙江大学,寻找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胡乔木遂委托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女同学程天斌,带着自己的介绍信在浙江大学找到陈怀白,“以后她们在长时期内保持联系”。

后来,陈怀白还参与创办了《浙江妇女》、《东南儿童》等报刊,还从事文学创作,写有小说等。1940年,受中共东南局派遣,她前往新四军军部战地文化服务团工作,以后便在苏北工作。上海解放后,她任军管会文教管理委员会成员,1954年参与筹建新知识出版社(后为上海教育出版社),曾任总编。胡乔木于新中国成立后曾主管出版事业,他与陈怀白又有了业务上的往来。后来,胡乔木回忆说:“据我了解,她一直担任这项工作,在工作中费尽心血,并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