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文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
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自2007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除了组织有关人员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和《民俗学视野中的浙江“非遗”保护》等课题研究之外,还频频组织人员四出考察,寻访古老越文化的遗存,拟与有关地市联手,为构建越文化生态保护区而建言献策。
2007年8月27日正是旧历中元节,该中心有关人员一行4人应萧山区进化镇之邀,赴当地考察江南水文化,特别是该镇有近700年历史的古村落沈家渡举办的浦阳江中元节水灯会。当天晚上,当地村民制作了独特的水灯3000多盏,在锣鼓声与鞭炮声中,放入浦阳江燕子湾和沈家渡口,随旧历七月半的钱塘江潮汐而上下飘荡与漂流,形成一条长达数百米的水上“灯龙”,十分壮观。这一传承了200多年的地方风俗,终于在一片抢救与保护声中得以恢复,振奋了沿江群众的“亲水”激情。考察组在当地查阅宗谱,考察古建筑,踏勘文物、古迹,联系杭州城河、中河的古老水会以及钱塘江、新安江、西兴运河等水系的一年一度的水灯胜会,撰写成《从水灯会看杭俗的亲水情愫》,并帮助当地整理“申遗”资料与视频录相。该地方风情在《钱江晚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后,备受各方面的关注,并应邀参加当年七月一日嘉兴南湖为庆祝党的诞生而举办的南湖灯会。
浙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还十分关注源于春秋时期的越文化遗存西施传说与西施古迹群。该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洪年教授被聘为中国西施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他撰写的论文《论越文化滋养下的西施精神》在2007年4月于西施故里诸暨召开的“西施文化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备受关注与好评。该论文收入中国书店出版的《名家评说四大美女》(一套四本)。围绕西施文化的调研,该中心研究人员还发现萧山区临浦镇的西施古迹群及有关西施的地方民俗风情,当地群众口头流传着“萧山是西施的外婆家”,因为西施母亲十月怀胎正要分娩时,当地遭遇水灾,西施母亲沿浦阳江上游逃难而至诸暨苎萝村,生下西施后又回到娘家抚养西施长大。所以当地人称,诸暨是西施的出生地,萧山是西施的生长地,至今还在西施外婆家萧山临浦镇留下许多古迹和文物。两地同属越文化生态区,诸暨、萧山古称“余暨”,同属山阴县(今绍兴),所以两地应当携手保护与开发西施文化,应当共建共享,共存共荣。
2007年11月8日为旧历立冬,位于绍兴鑑湖四周的湖塘街道居民与村民,迎来了一个欢乐祥和的绍兴黄酒开酿节,浙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应邀派出5位学者赶去助兴,并作《论绍兴酒酿造生态的保护与延续》专题调查,节后撰成论文在《中国酒》与《中华老字号》杂志发表。该调查报告提出“绍兴老酒鑑湖水”与“西湖龙井虎跑泉”一样,离不开当地水系的水质,建议当地筹建天文气候水文综合观测站,为保护鑑湖水系与当地小气候环境积累科学的数据,从过去的“祭天祭地祭酒神”而走向“科学、生态与巧技”,保证绍兴酒的醇厚、甘冽、鲜爽的传统特色与风味,从而受到设在当地的中国黄酒生产基地与塔牌绍兴酒厂的欢迎与好评。
浙江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张德明教授,在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培训之后,便致力了越文化生态区保护工作的探讨与研究,他应邀参加全省相关课题的座谈会,作了专题发言,受到绍兴等地文化职能部门的欢迎,他的许多构想也提供给当地参考;越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全省重点申报的七个候选的生态区之一,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