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文素之星 > 正文

傲慢与偏见

2007-07-05 09:14:21    孤叶飘零

评,裴注三国恨太轻。闺阁里,汉雁惹谁听?
——十六字令 • 叹魏延


闲来“榕树下”,发现爱三国的网友大多对老罗(贯中)不满,说他着实太多心:已经饱含深情地渲染了“秋风长恨”,却又写马岱奉孔明之令斩了魏延,在苍黄的五丈原留下铁青的一笔,和延续千年的遗憾。


幼读三国,初次登台的魏将军豪气冲天:时值曹操大军南下,刘备扶老携幼,奔至襄阳城外,蔡瑁极力拒之。在此剑拔弩张之际,“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当下魏延抡刀砍死守城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我不禁拍案叫绝:好身手!如此过人胆识,三国中也寥寥无几。后来又有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之举,从此随玄德南征北战,捷报频传。再加上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便自然而然地把他视为关羽第二的大英雄。

少读三国,恰逢电视剧重播,一颗心都跟了银屏去,却发现魏延并不是那么完美:孔明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魏延身为大将,却居功自傲,轻慢无礼,还屡次伸手向孔明要兵权。两人一比,优劣自下。无怪乎孔明曾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后来我才知道,这不过是偏见)而众将或惧,或怨,多半与魏延不和。更可恨的是,当孔明自知残年不保,已祈禳六天的节骨眼上,魏延入报军情,一脚踏灭了法灯。最后,武侯预伏锦囊计,“反贼”魏延终于丧命,大快人心。

如今,我又一次捧起《三国》,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笔(陈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想来大家都看得明白。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重要的断后者,但考虑到一旦他不肯,那么大军自己进行。而魏延与杨仪在此时彼此攻击,忠奸尚且不论——魏延是不肯给杨仪为下,要求自己独立率军北伐;杨仪则伙同了更多人诛杀魏延。而在彼此上书中,后主身边的人都“保仪疑延”,这可能和平时魏延“刚而自矜”有关。但我实在找不出魏延要谋反的意思,他最多不想让北伐再一次半途而废啊!相反,那个咬牙切齿的杨仪,不久就因怨言“我若全军降魏,安有如此寂寞耶”获罪,伏剑自羞。这一讽刺性的结局,恐怕也是诸葛亮不愿看到的吧。  
               
曾经把魏延比作关羽,现在看来,魏延的命运还不及云长:关公尚能“拼将一死答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而傲慢的魏文长受孔明的偏见,生前处处被节制;死于自己人之手,还被诬陷为“反贼”“庸奴”,冤情似海,何日能平?

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魏延的一句话:“我只是不想让丞相的心血付之东流。”

诚如所言。
                 
刘备在世时,曾命魏延守汉中,有一段气壮山河的话,却被老罗摒弃——想来魏延谋反,不能美化他。但无论如何,都很动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就是一个“叛将”的胸怀!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