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国演义》,曾令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我曾经多少个假期绑在电视机前,恪守与它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看电视,是看情节,看故事;如今,却是看人物,看表演。应该说,剧中一大批演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可圈可点。而我要说的,是第四部《南征北战》中魏延的扮演者:王心海。
评论之前,先得谈谈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平反文叫《三国奇冤数魏延》。当时大部分的文字都已忘却,只记得作者提到魏延的信念:他是为了刘备的委心相托,才不遗余力。后来又看到一篇长长的小说:《魏延之死》。那种震撼力,时至今日,仍刻骨铭心。
也许从那时起,甚至更早一些,我就喜欢上了他。只是这种喜欢,无法为外人道。毕竟极少人理解,我怎么会对一个“反贼”如此倾心。可他的死因,我是知道的。很简单,只是不想让丞相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总觉得手头掌握的魏延的图片都无法反映他真实的风貌,不论京剧中、小人书还是现在的几个游戏,魏延的面容总是有略微的沮丧甚至一点点不堪。而我心目中的他,是一个威风八面的猛将,是一个为了理想而忠贞不渝的志士,是一个只知道战争而不知道政治的军人。
所以,当我看到王心海的演绎时,就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试从第六十五集《兵渡泸水》开始分析。南征路上,旌旗猎猎,斗志昂扬。一位四十开外的将军骑在一匹骏马上,眼中放射出英勇和傲然的光彩。字幕打出:魏延,字文长。这个特写深深吸引了我,已预感到将看见一个极为生动的魏将军。
随即就是与南王孟获的交战。电视给了魏延一个仰角镜头,使他看起来格外高大。当他一刀格开孟获砸来的斧头时,我不禁拍手称快:好俊的功夫!而他的脸,亦是英俊的,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接下来两集的战斗场面,更是精彩绝伦。尤其是第六十七集《七擒孟获》中,孔明命魏延半个月内连输十五场,诱敌深入。魏延虽是怏怏不乐,一脸埋怨,执行时却不再带出半点情绪。此后,这样的诈败还有许多,尽管每一次都是对他自尊心的严重伤害,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可见他的军人素质是很好的。
南中的硝烟终于平息,蜀国的目光转向了强大的魏国。从此,他踏上了漫长的北伐路。这一时期,是他一心展示军事才华的七年,也是他上下求索左右徬徨怀才不遇的七年。
第六十八集《出师北伐》,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了。军事会议上,魏延大胆提出子午谷之计,渴望出奇制胜,直捣长安。然而孔明不肯弄险,断然否决。魏延那一瞬的愕然、失落、不甘,在眼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孔明主意已定,他却还要坚持。直到马岱扯了扯他的衣角,才俯首称是。也不知后来的岁月中,孔明可曾为失去这个机会而后悔?年年兵出祁山,虽说颇有斩获,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这个子午谷计划,纵有风险,为何连试都不试一下?
第六十九集《收姜维》,是相当好看的一幕。演员的挥洒自如,情节的起伏跌宕,令人目不转睛。魏延受孔明之托,佯攻冀县,放姜维入城。孔明说要给他记头功,他也只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谢丞相。”而他与姜维的格斗呢,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七十、七十一两集,由于司马复出,马谡又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即便在那样的惊风密雨中,魏延仍是高傲的,却掩藏不住内心的担忧。
如果说看了前几集,我还只是心动,那么看到七十二集,就是心折。那是苦战陈仓。惨烈的战斗中,魏延英俊的面孔扭曲成一团,满是焦灼和痛心。不由得记起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眼睁睁看着手下的兄弟前仆后继地送死,纵是铁血男儿,也会心碎吧。果然,最后一次进攻失败后,他颓然跌坐在马上。
此时,中军帐里正烦躁不安。孔明不停地摇着扇子,诸将分立两边,鸦雀无声。魏延风尘仆仆走进来,直挺挺跪下,说城难打。那种无奈的眼神,真令人难忘啊。
没人叫他起来。孔明火冒三丈,“想我大军至此,岂能被一座小城拦住去路。再不成功,军法从事!”当时觉得魏延真是可怜,居然攻城不下也能成为死罪。
而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猛地抬头,瞬间又低了下去,一声叹息。我顿时想到了那句歌词:“一声叹息将我一生变凉……”
好在后来,陈仓终于攻破,魏延还把守将王双斩于马下。看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他总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紧接着便是七十三集,《祁山斗智》。这一集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孔明设计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要求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前去迎敌。他目视魏延,可一向积极的魏延却低头不语——也不知是因为平时压抑得太久了,还是出于不屑。结果,帐中所有将领都分到任务,欣然而去,唯独魏延被空置军中。他的郁闷可想而知。于是,挥舞着杀敌无数的大刀,在校场上,砍、劈、剁、挑,放倒了一棵树。
当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时,演员的一举一动,不复自我,完全是艺术形象的再现了。不知王心海是否为细节苦思冥想。然而在观众眼中,一切都浑然天成,信以为真。我不由自主地走入了演员与角色重合的误区,似乎骄傲好强、睥睨众生的神情才能与魏延英气逼人的外表相当。
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又一次提及他引以为荣的子午谷之策。谨慎的孔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他不能把蜀国的未来,押在一个概率不大的胜利上。
由此,邓芝传令的时候,魏延露出了他一贯的,却是第一次大胆表露的蔑视。再加上陈式的挑拨,提到了街亭,那一贯让他愤懑不平的战役。
孔明听了魏延不依将令的消息,幽幽地说,此人久后必反。蜀国人才稀少,这是无可奈何的权宜。 陈式和魏延自作聪明地打了场不折不扣的败仗,胆战心惊,不知道,丞相雪藏多年的积怨会不会一下爆发出来?
帐中,陈式五花大绑,满口嚷着:“这是魏将军叫我做的!”魏延垂首立于一侧,偷眼看着孔明,额上冷汗涔涔,却是连分辩的勇气都没了。
“他倒救你,你反攀他?!”这是孔明对他们二人做出的惟一解释。魏延长长吁了一口气。在那个危急存亡的年代,优秀的将领,是万分珍贵的一笔财富。魏延脑后有“反骨”,又居功自傲——这,孔明知道。
又是一次辛苦展转,又是一次功败垂成。遥望魏延那孤傲的背影,我忽然发现,这几年,从来没见过他舒心的笑脸。可是,犹记得在南中,他笑起来是非常好看的。
苍天是多么残酷,昨天还英姿飒爽的战士,竟已满脸苦大仇深。不得不承认,陈式有一句话是说对了——“将军真是屈才”。
流年似水。已到建兴十二年。孔明第六次出师北伐,士气低落,战将凋零。可以说,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到了最后,行为的全部意义幻化在了过程中,而行为的真正目的却忽略为虚无。
七十五集的大战渭水,蜀军竟破天荒地输给了司马懿。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司马懿能屡战屡败,孔明却是输不起的。魏延收拾残军,一脸懊恼,把大刀往地上一插,竟连宽慰丞相的话都懒得说了。这时,他的不满已日夜升级。
孔明又一次命他去魏营叫骂,他实在按捺不住,公然反对:“司马懿胸中能藏高山大川,岂能为一顶头盔所动?”直到孔明搬出军法,他才悻悻而去。其实,以他的创造力,又能骂点什么呢?“司马老贼”,这样毫无杀伤力的四个字,有谁会出来呢?
丞相他毕竟把每个人都想成了凡人。
接着就是火熄上方谷。魏延再一次扮演了丢人的角色,诈败而逃,将司马父子诱入谷中。据说按罗贯中的原著,孔明本想把司马和魏延一道烧死的。可惜,天降大雨。也不知令孔明更遗憾的,是司马懿的逃脱,还是魏延的生还?!
从此,司马紧闭寨门,再也不肯出战。孔明心力交瘁,旧病复发。魏延心中不忍,提出让孔明回蜀休养,他自来统兵。算起来,这已是第二次进言了。孔明也是第二次婉言拒绝了。我看着魏延失魂落魄的样子,看着旁人不齿为伍的目光,也只能徒呼奈何。
重病的丞相还要作最后的努力:禳星。说到这个,实在太令人悲愤了。在他祈禳已过六夜的节骨眼上,魏军忽然来劫营。魏延飞步入报,变生不测,竟将主灯扑灭。姜维大吼一声,当场拔出剑来,向魏延刺去。魏延竟如泥塑一般,仿佛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天……他根本不知道啊!好在孔明脑子清楚,说这不是他的错,命他速去退敌。真是……太冤了。
年年伐魏,岁岁萧然。最终,还是没能看见梦寐以求那一幕。只留下千峰百嶂间,久久徘徊不去的血色残阳……
孔明临终,疑延必反,命马岱伺机斩了魏延。实际上,他只不过想独自率军北伐。
汉水呜咽去不停,头颅何故付刀兵? 至今白骨无人觅,满目青山夕照明。
当这一阶段的片子全部看完后,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魏延是个很孤独的人。他的个性,在温良恭俭的蜀汉真是一个异数啊。我们都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人毕竟是要适应环境的。他不愿,不甘,总想从重重束缚中冲出去,哪怕是拼杀。为此付出了全部悲壮的情感。
他拼杀了,身首异处,满门冤魂。
一心要“皎皎者不污”,却还是逃不过“峣峣者易折”的命运。 然而,他终究是为了信念而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死得像个英雄。
他死时,可曾有人挥泪吗?可曾有人拼却性命不要,说一声:他是冤枉的?
上下五千年,那样浩如烟海的诗文,提到他的,竟只是“反骨法应诛魏延”。我不悦,亦不甘!
丛菊飞香古战场,已听湘客吟国殇。 金沙水畔辞候雁,大散关前射天狼。 一介军权痛南郑,千秋史笔追北邙。 应怜薤露垂傲骨,犹似青山沐残阳。
言犹未尽,只是,当时,已惘然。
后记:
因为魏大将军的生平史料实在有限,所以我一直在怀疑自己对他发自内心的崇敬并非源于历史的真实,而是出自王心海那个塑造得过于成功的艺术形象。即我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究竟尊敬他什么,我只知道他的身上有一种极为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因史料的匮乏、艺术的虚幻和一千八百年时光的流逝而有所消减,这种魅力吸引着我永远神往和想念着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荆襄、两川、汉中、祁山、渭水……还有那支悲愤难言的十六字令——
评,裴注三国恨太轻。闺阁里,汉雁惹谁听?
犹记得汉中的一声绝响,虎头桥下再无月光:
虎桥往事明月知 汉水长流太守名
丁亥夏,作于晚香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