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我是学理科的,然而我却十分喜欢文科类的东西,像历史和文学就是我十分钟意的,在课余时间看得最多的就是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看这些书的时候是特别着迷的,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人们常说,忘了时间的人是快乐的,不论是玩得忘了时间,还是工作学习得忘了时间;这句话说得在理,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也觉得是非常难忘和快乐的。
那时候看过的书还挺多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史记》、《庄子》、《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等等都看过,不过很惭愧的是,大部分都只是粗略地看过。仔细想想,其实是有原因的,我的古汉语水平比较低,而看的那些书都是用古文写的,很少有翻译;所以许多内容就看不太懂,而且有时候也懒得去查工具书,于是对那些意思不懂的字就经常跳过去,这样一来,有时候看完一篇文章都不明白它到底在讲什么东西。
虽然以前曾囫囵吞枣般地读过那些书,有时候看完一篇文章都不明白它的意思,但是可能由于看得多的原因,再加上古文中许多字重复的频率较高,坚持读下去之后,发现收获还是不小的,我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
印象挺深刻的一次是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话:“某愿往”、“某不才”、“某……”。对于这些话中的这个“某”字,开始怎么都不理解,以为是指“某个人”的意思,但是联系一下上下文就发现根本就解释不通。在那个时候实在想不出“某”字还有其他的什么意思,为此我特意查了一下古汉语字典,不过令人失望的是,我那本字典竟然查不到这个字。后来看到这个字的次数多了,才发现把它解释成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很恰当的,而且和上下文的意思也非常相符。
我之所以喜欢读《三国演义》,是跟我本人特别喜欢诸葛亮分不开的。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是先看《三国演义》的电视然后再看罗贯中的原著的。在看电视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有诸葛亮的那几集。实在是太喜欢诸葛亮了,他的聪明、智慧、谋略让我佩服不已,特别难忘的镜头就是他摇着鹅毛扇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气概,让从小就玩带兵打仗游戏的我充满了无限的羡慕之情。后来看到苏轼的诗句“羽扇冠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的时候,居然像找了知音一样激动万分。
因为特别喜欢电视剧里的诸葛亮,所以在看原著的时候也特别喜欢书中的他。有时候看着看着也会做起白日梦来,梦里面我也像诸葛亮一样指挥着千军万马,用一个一个锦囊妙计冲破敌人的突围,攻克敌人的城墙;有时候甚至还梦见自己跟诸葛亮说话呢,太不可思议了。这些梦给了我极大的乐趣,对于喜欢当兵的男孩子来说,这种乐趣在那个时代超过了任何东西所能带来的乐趣。
算的上是爱屋及乌吧,后来我特别喜欢一些赞颂诸葛亮的诗句,到现在我都能很轻松地背出来。杜甫有一首赞美诸葛亮的诗写得特别有气势:“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素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喜欢上了背古诗,还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相当的喜欢。我可不是凭空乱说的,有事例为证。我见过的最长的古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共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个字。这首诗里面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又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当时我下定决心要把它背出来,以前可从没背过这么长的诗的。凭着那股激情和冲劲,充分一个多月的空闲时间,终于把它熟练的背了下来。只要读上一两遍,现在我都能背出来。
扯远了,不过说到看《史记》,就不得不提王安石那首很著名的《读史》了。诗曰: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黯黮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历史从来都来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何况在遥远的后世呢?古人流传下来的只能是糟粕而已,真正美好的东西是无法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哪里能够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之意呢?
我觉得它说得挺有道理的,历史有时候是不能完全相信的。话虽如此,但我觉得还是要多带着几份相信去读《史记》里的某些文章的,毕竟这本史学巨著太经典了,许多蕴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故事就出自其中。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用一颗敬畏之心去看待它。 上面全是随心所写,不过既然题目说是杂谈就无所谓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着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增长,相信我对那些书的理解会越来越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