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19:00,由浙江大学教务处与浙江大学团委主办,文化素质网承办的文化素质教育之“真善美”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于紫金港东二101举行。这次讲座的主题是《活着真好》,与主讲人朱淼华老师一起聊美学人生。这也是本系列讲座中场面最为火爆的一场,原定的104教室在开讲前半小时就已爆满,而此时慕名而来的同学仍络绎不绝。最后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有座位临时决定更换教室。
子曰:“不知生,焉知死”,朱老师则说:“不知死,焉知生”。对于“生与死”这个看似沉重的话题人们常常讳莫如深,“死亡让青年人走开”,但是青年人最终也会变老。生命如此短暂,身体(body)如此脆弱,甚至,“活=死ing”,还有“像死而生”的说法。因此,实际上这个话题是和每个人密切相关的,也终究会经历,所以不应该忌讳谈论“死”。
活着真好?
朱老师认为,作为老百姓,人们经常是不快乐的,说“活着真好”事实上是不切实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欺骗性。而若说“活着不好”,则意味着“立马去死”,由此失去了生命的意思,也不可取。朱老师在黑板上赫然写下“活着真TMD好”,表示活着有时的极度无奈、极度绝望、极度悲伤,以及对生命的绝对热爱。这是处在无奈与绝望中的热爱与讴歌。
人活着为什么会不快乐?朱老师尖锐地指出人生痛苦的根源:贪婪、虚荣、嫉妒和懒惰。前三者会致使盲目从众,进而导致失去自我的恐惧,而独立的自我才是不恐惧的。至于“懒惰”,实际上就是“不劳而获”,是一种暴发的心理,它的前提就是“无能”。
活着真好!
至少,活着,是说话的前提。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三样东西就是:自然、艺术与三情。
——自然 我们都是天地山水之间的一个人。你是否观察过春天树叶的发芽,感受过夏日艳阳、秋季果实和冬天凛冽的滋味?“游山玩水”实际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了:山性即人性,水性即人性,山水怎么是用来“游”、“玩”的呢?正确的态度是与山水对话,看看天,望望云,去感受风、氧气的甘甜味道,与花鸟鱼虫对话是十分必要与需要的。
——艺术 艺术不是陶冶性情的手段和工具,艺术就是艺术,即不带来钱,也不带走钱,即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我们未必要事事“求实”,适当的时候也要提倡“求虚”,以赞美的眼光去享受眼前的风景,不要带上任何功利的想法。
——三情 三情即亲情、友情、爱情。不要远离“三情”,珍惜我们身边的人,这是生命中割不断、抹不去的情愫。告诉家人、朋友和爱人,我们是多么地爱他们。花多点时间与他们在一起。
演讲进行到尾声,进入师生互动环节。有同学提问:“孤独是一种原罪吗?”朱老师做出了肯定的答复,并解释说,孤独不等于孤单,孤单是外在的、空间上的、暂时的,而孤独则是时间上的、永恒的,所以在他看来,孤独是绝对原罪。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希望与信仰”的问题,朱老师说,希望与信仰的最大区别在于索取与非索取。他心中无宗教,但有信仰、敬畏、恐惧情节。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留下与朱老师做进一步交流。
本次讲座为“真善美”系列讲座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敬请继续关注文化素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