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我的青春 > 正文

弘扬求是精神,共祝母校腾飞

2007-05-25 12:07:19    余慧芳 林莹 刘涵/求是新闻网

编者按: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历经那段艰难岁月的辛酸,他们的话语中充满着承担历史重任的信心,而他们要用行动继续传承与践行那已伫立为丰碑的“文军长征精神”。

“回顾浙大百十载历史,最值得怀念的便是西迁这一段。在八年多西迁办学的过程中,浙大形成了良好、优秀的传统。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团结友爱、服务社会等精神也成了浙江大学的宝贵财富。”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一席话,揭示了浙大西迁的深远意义。

5月21日,在“浙江大学西迁70周年座谈会”上,张浚生和浙大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副书记王玉芝与来自宜州、湄潭、龙泉、泰和等西迁故地的党政代表、各地校友会代表、校史专家、老中青三代求是学子少长咸集,共叙西迁往事,同忆峥嵘岁月。

刚刚作为西迁访问团代表走访西迁故址的姚文琴女士对西迁历史依旧满怀深情,原浙大校长、退休教师代表杨士林对竺可桢老校长更是无比缅怀。他们回忆到,将近有1300多人参加西迁,而竺可桢老校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到了所有人,老校长身上不仅留存了求是风骨,更充满了奉献精神。

浙江大学校史专家杨达寿在80年代初编辑《校庆文集》时,常常被老学长们西迁苦读,坚持求是精神的事迹深深打动。他说:“我甘当一名小‘矿工’,以笔做镐去采掘校史及其人物这座无疆无底的‘矿山’。”在各西迁点采风的时候,“每到一地,我的心灵都有一种受洗礼的感觉,求是精神的丰碑、竺校长的伟大形象在我的心中更高耸起来。”

47届电机系毕业的周德禄老先生,曾经跟随竺可桢校长辗转西迁,在浙江大学名师辈出的年代,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王国松教授,“他教书认真,并且非常关心学生,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自己行医给学生看病,开方子抓中药,并且亲自给学生送药去,让人觉得特别的温暖。”他寄语年轻人,要真正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求是精神”。

江西校友会会长王明善一直关注浙大在泰和的办学历史,与当地政府一起寻找办学遗址,共找到了7处旧址,包括竺老校长的教学办公点、学校办学的大礼堂、当年校友们亲手栽种的松柏树等,他们积极筹建西迁泰和纪念馆,为将泰和建成江西省文化保护单位而不懈努力着。“读书为了救国,救国必须读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广州校友会代表,原《扬城晚报》副总编辑,浙大47届中文毕业生鲁阳,深情回忆在湄潭、遵义求学的感人经历,他祝愿浙江大学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52届机械系的高学长没有参加过西迁,但是他对西迁这段历史早已铭记于心,已经是80岁高龄的他每年都会重游浙大。高学长现在是洛阳浙大校友会的会长。他介绍说,洛阳现在有170多位浙大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贡献着才智,校友们经常聚会,对母校是始终“情有独钟”。

“一段历史,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陈子辰说,当年,正是西迁沿途地区人民的热情接纳和支持,才使得浙江大学在战火硝烟中获得相对安全的办学环境,浙大学生才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今天,我们正积极发挥浙大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投身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西迁沿途地区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宜州市市长黄平权、湄潭县委书记田刚和龙泉市常务副市长季柏林也分别发言,对浙江大学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表示感谢,并代表当地人民对浙大建校110周年的热烈祝贺。“浙江大学不忘历史,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怀,深深地感动了龙泉人民,龙泉人民对浙江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季柏林的话道出了当地人民的心声。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