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文素之星 > 正文

六朝寒山青不言

2006-12-11 00:11:07    徐雁宇

两江山水相连,上午一直在高速公路的途中,过午抵达南京。天气很好,大大的云团盘距在扬子江边的南京城上。云彩同历史一样偏爱这个江南的第一座城市,笥牍典籍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她昔日的名字。进城前将他们在心中默数了一遍,记得起来的尚有:三国的“建邺”,六朝的“建康”,明朝的“秣陵”,清季的“江宁”,发捻的“天京”,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耳熟能详的“金陵”。

到南京已经是中午,于是在夫子庙用的中餐。车进入夫子庙的街道时,映入眼中的是若大的一片浮华的商业城区,店铺商肆鳞次栉比。VARY MODA和ESPIRIT悬挂的巨大的招牌下商店中播放着后现代音乐,现代气息的掩盖下,已很难看出往日的秦淮风光。秦淮河之本身亦远远不如明末文人在书中描摩出的优美风光,河水泛绿,并不清澈透明。到此地一游,未免也成了一种遗憾。

夫子庙有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往日的读书人经过乡试和省试,来这里参加会试,也就是就是考取进士,从此致身仕途。一百年前的一九O五年的冬天,慈禧太后下诏废除科举,于是江南贡院也跟着落没了。再七年后的清庭跨台,民国政府在“拆贡院、开商肆”的号召下,秦淮河畔渐渐由读书考试的文化场变成了吆喝买卖的商业地了。时至今日,除了硕大的牌坊的门楼,已经很难回想起当年举人们赶考的场景。

夫子庙第一进中有元明清各代的石碑,大多支离破碎,赑屃无头。三千年来,自春秋而至今,孔子和儒教的命运竟也同这破碎的石碑斑的沧桑。自新文化运动以降,历经一九四九年的革命,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对孔子的批判一直没有停下来,六十年代尤其为甚。记得在山东曲阜孔庙的杏坛中有一块石碑,当年的红卫兵没有将它砸坏的原因是,碑上刻有一个共产党的党字。即书写者为金代元贞年间党怀英。这真是一个让人笑不出声来的笑话。而一九七八年以后的这近三十年来,我们虽然时时可见到对古文化的恢复和传承,似乎一些优秀的传统又被流传了下来。但实质在对于儒学经典的本质已经在历经百年的浩劫后丧失怠尽了,如今的文化,只能说是纯粹的商业性质的一种肤浅的渲染。在当前的时代,能堪称熟谙国学的,再也找不出一位了。

举一个例子,即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文。科举从隋代开始到清末,一直成为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我们的科考紧密的围绕孔孟的儒家思想和致知格物的论学体系。从孔孟,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到宋代和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再到明清的王守仁、李贽、王夫之、曾国藩。直到孔家店被摧毁,自己挖了自己的祖坟。

有人骂八股文是“又臭又长”,说八股文是空洞无物,为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只能按朱熹的注解来分析,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这真是有点夸大其词,恶意中伤了。儒学的经典历经三千年的发展,和中国的土地和政治、人才、心理等一系列早以吻合。其中虽然有陈腐的东西,但他精髓的义理是不会有谬的。简单的说:如仁、义、礼,忠、孝、悌。

南怀谨先生说的好:新文化以后,世上就再没有去看八股文和写八股文的了,只有不停的去骂他。骂到后来,连什幺是八股文都不清楚,八股文是什么体制都不清楚,就在那空对空的乱放炮。

其实找出清代名人的八股文章来念念,完全都是上乘之做。语意精辟,言辞辛辣,对原有的观念更有更新。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次科场趣闻,就题目为“割不正不食”。题意是,孔子不吃割不正的肉。当时的一位考生就曾发挥到,若是生在孔子时,吃孔家厨房里割下的肉角也是大快朵颐啊!

严肃的来说,做八股文章要有扎实的功底,一种寒窗磨练的态度,这是近世来“书生意气”者们从未有过的经历,因此,他们也只有骂骂的分了。到了后来的人,连文言的书也没读过几卷,就跟着骂。喊着要文学革命,其实自己连“命”都没有,“革”什幺呢?章太炎极力反对白话文,胡适去和他争论。章太炎很不经意的说:你自己不也反对白话吗?有什幺好争的。要是你支持白话文,就该改名叫“到哪里去”才是啊!

回过头来再看科举,国家是需要官员的,官员是需要选拔的。选拔的方法无非两种,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科举能很好的从不同的层面选出人才,考试而上,能者居之,而不是靠关系和后台。这一点来说,现今的体系也比较完善了起来,国家开始公务员考试。我们的国家,从孔子处更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



从夫子庙出来,眼前一脉便是悠流千年的秦淮水,使秦淮河最负胜名的是明末清初的那近一百年,大约从万历后期到康熙前期。这里不仅出过“秦淮八艳”,导演过《桃花扇》这样的历史悲剧,而且从吴三桂初识陈圆圆,南明朝廷的兴亡,到史可法抗清,郑成功围攻南京,历史似乎都离不开这一小沫淡淡的秦淮水。这里不说其它的,单单略谈一下我所熟悉的“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秦淮的代表。

柳可谓是个传奇性的人物,明末秦淮最著名的青楼女子之一,她与钱谦益的故事更是为后人传诵。近代则有文学大师陈寅恪为其做传,可见她在两百六十年来中国文人心中地位。
关于柳如是,《觚剩》记云:“柳如是名是,一字蘼芜,本名爱,柳其寓姓也。丰姿逸丽,翩若惊鸿。性嬛慧,赋诗辄工,尤长近体七言。作书得虞、禇法。”

如此的一位性情贤慧,善于诗词书画的奇女子。她和钱谦益的相遇也一直成为才子佳人的佳话,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女追男的“倒追”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自信的。钱的学生顾苓曾绘《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上附柳传,记载了这段发生在明崇祯十三年,西湖上的故事。“崇祯庚辰冬,扁舟访宗伯,幅巾弓鞋,着男子服,语言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

可惜的是他们的结局并不完美,甲申之变后,钱虽一时组织义师抗清,但最终还是出仕新朝。柳虽然鄙夷钱身侍两朝的做法,却也只能表示深深的无奈。钱死后的同年,柳不为钱家后人所容,只得一悬丝缳追随钱于九泉。

读过柳如是的《河东君诗集》,三联书店出的新排本,文字清秀隽永。也许正如我们已不能见到的当年的秦淮河水般清澈透明。引用清朝诗人汪士桢的《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由夫子庙出,参观国民政府,中山陵。总理的陵墓台阶高峻,从陵门到寝宫台阶层层向上。孙中山先生始终为所有的中国人所尊重,在大陆,他是“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他是中华民国的“国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党”就等于“反动”的极端时期,总理陵墓碑亭中“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几个字依旧金光闪闪。

紫金山的雾气蔼氖,也就是古书中说的“王气”。金陵号称的虎踞龙盘之地,在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垮台时,却“天翻地覆慨而慷”。又一次应证了古诗中的“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历史总是有很多的相似,从东吴、陈朝、南唐、南明一直到洪秀全、蒋介石,虎踞龙盘的南京似乎没有给当朝者带来多大的好运。孙中山先生高举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已经降下整整半个多世纪了,“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早已经被束之高阁,成为积满灰尘的历史名词。

正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一书中所说“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国民党的失败,与其内部的分裂和鱼龙混杂有莫大的关系。八十年代的一本国民党史的封面形象的将题记写成“一个政党,两个中央,三个政府,四分五裂”,背景无不嘲笑的使用十二光叉分裂的“青天白日”党旗。

离中山陵不远的是明太祖的孝陵,虽然没有前去,但谈到南京就不能不说朱元璋。梅花山曾是吴大帝孙权的葬身之处,朱元璋在此选定吉地的时候就说过。孙权也是条好汉,就让他给朕看守门户吧。以后的汪精卫虽然也曾在此浅厝,却终于不免化为土灰。光复之后,他连棺带人被烧个一干二净,受到了中国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锉尸扬灰。

中国历史有近四分之一的历史与南京有关,虽然是过去的事情,却往往对国家和人心留下深刻的伤痕。正如同晚上所偶然路过的明故宫遗址般,五百年前的巨大的城墙兀立在一片灯火辉煌的城市中。柏树苍翠欲滴,咸丰时期被太平军摧毁的宫殿只留下了断壁残垣。一块快雕龙刻凤的汉白玉石上布满了烟火的痕迹,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和大气污染的不断增多。也许不久这些曾经贵为皇宫丹墀的精美雕刻,都将渐渐湮灭。太平天国的“运动”与自然界的物理作用一样,将许许多多的流传蚀去。我对“长毛”向来没有什幺好感,十四年的内乱使原本富庶的江南一片生灵涂碳,而洪、杨等人建立的“天朝”比之历代的专制有过之而无不及。最令人心痛的是,太平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烧书,烧宫殿,将无数的文明遗存扫荡怠尽。“我孔子、孟子痛哭于九泉之下,中国数千年未遭之文明之变数”。做一个不常有的比较,同样在一八六O年左右,太平军摧毁了南京的明故宫,英法联军在北京火烧圆明园。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除了改朝换代,再没有给自己任何新的任务。” 近一百年以来,我们国家不断革命,社会动荡变化。从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到一九四九年的中共建国。历史的戏剧性和偶然性紧紧的联系起来,不堪回首的如许往事,如建国后无数过火的运动,“资本主义”的命运等等,历史不能做为揶揄。

次日上午出城之时,车中中山门驶出。回头望去,斑斑驳驳三孔城门露出烟灰的颜色,城砖的缝隙中到处生长着随遇而安的野草。六十八年前的冬天,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南京城陷时,日军列队从此入城。《东史郎日记》中写到,“我们得到了中国的首都,得到了首都的女人,这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五千年的文化对这样一个国家有什幺用呢?他们的出路只有加入大东亚共荣”。面积二十二万平方米的日本将一千一百十七万平方米的中国的首都踩在铁蹄之下,“膺征支那”的日军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并将中国人形容成“卑劣、胆小、残忍的劣等支那人”。日军的随军记者拍下的照片中,太阳旗下,日本士兵踩在中国士兵的尸体上,双手挥舞着高呼万岁,中山门的城门上清楚的写着“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十时占领”。

到此为止,也不再写什幺。在胜利后的许多年,沉浸在伟大古国的中国人,除了毋忘历史,我们本身需要反省的还很有很多。

六朝寒山青不言。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