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我们为时代的进步而欢悦的同时,是否发觉,工业化的脚步却正将那大自然原有的清新野趣踩入那黑深的泥土之中,并永远不再重现。依然倾羡鲁迅笔下那乡村生活的别有韵味,如今只有从那优美的文字中细加回味了,喜欢清逸闲适的你,细细品味这样的北国风情吧…… |
|
窗外雪花飘飘、漫天飞舞,这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它告诉我们冬天来临了。回到老家,坐在嫂子家的热炕上,室内温暖如春,温馨宜人。柱子、扣子、栓子我们几个儿时的伙伴喝着浓辣的牛栏山二锅头,大家不由得勾起了童年雪天生活的回忆。
一在我的记忆中,塞外山乡的冬天总是寒冷的,下雪的日子总是多的,小路旁边的雪用不了几天,就和冰搅在一起形成冰雪。我们族里几个叔叔辈和几个哥哥辈的大人们,一到冬天就有了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他们晚上串门聊天,坐在一起,议论最多的是哪座山上发现兔子多,哪座山上发现野鸡多;多是交流切磋逮住野鸡兔子的招数。大人们常说:“兔子转山坡,跑来跑去回老窝儿”。“狍子奔鞍儿,鹿奔尖儿,山羊起来可坡窜。” “头翅猫子二翅鸡,蹲在沟口等狐狸。”
大人说话,我们几个孩子柱子、扣子、栓子总是坐在一旁扑闪着眼睛看,静静的、似懂非懂的听,并且想象逮抓野鸡和野兔的场景,总希望有一天也能和大人们一样走进大山,围捕猎物。
大人们捕捉猎物的办法可多了:“追山兔”“下兔套”“掏獾子”“套袍子”“下鸡套”;而小孩子更喜欢用“下夹子”“下石板”“下拉筐”的办法捕捉麻雀。
二
“追山兔”靠的是力气,非身体强壮的棒劳动力所不能。事先侦查好哪一带有兔子,掌握第一手资料,等大雪下过一尺,淹没杂草的时候,穿上棉鞋,穿上皮裤,戴上皮帽,就可以几个人结伴进山转悠,寻找猎物。兔子发现了人赶紧跑,可雪大,一蹿就掉进雪里,再往前蹿,又掉进前面的雪里;反反复复,消耗的力气大,逃跑的速度就慢下来了,蹦跳带起的雪又很容易迷住兔子的双眼,看不清。常常几个人包围追赶,过不去半个小时就会接近兔子。上去一棍,打在天灵盖上,顿时蹬蹬腿成了猎物。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天逮住三四只也是常有的事。逮住的兔子常常拴在腰上,威武的走在小村的街道上,向人们炫耀战利品。常常这个时候,众人投来钦佩羡慕的目光,口中啧啧称赞。捉到的山兔,回到家剥去皮,趁皮还湿软、带有粘液的时候把它舒展开,贴在墙壁上,让它自然风干。风干的兔皮用钝锉的刀来回刮除过厚的皮质,使皮变得疏软。疏软的兔皮就可以裁剪贴缝在棉帽子的“帘”和“耳”上。小村的冬季冷的出奇,戴上兔皮帽子,既威风又暖和,我的父亲和我们哥几个都戴过。大概过了八十年代吧,青年人就不爱戴皮帽子了,戴上了既美观又暖和的“栽绒棉帽”,可老人们依然留恋兔皮棉帽。去皮的兔子除去肠肚和四抓,吊在空房子的梁脊上,过年的时候和猪肉一起炖,喷香可口。我小的时候身体特别的瘦弱,妈妈看得紧,不让我和他们进山,怕着凉添病,柱子、扣子、栓子他们都有过这些光荣的历史,可惜我却没有,我只能听他们讲传奇般的故事。
三
我们冬天捕捉麻雀的方法主要有“下夹子”“下石板”“下拉筐”,这是我们上小学时候主要的业余爱好。“下夹子”夹麻雀,夹子成本高,得到供销社买去,我们用得很少。“下拉筐”受场所限制,非得在生产队场院或饲养场的草棚边上,因为这里场地平坦、草中容易找到谷物,成群的麻雀常在这里觅食。但下拉筐时需要耐心守候,绳子短了隐蔽功能差,绳子长了麻雀进筐看到拉绳很容易逃脱。最主要的是小伙伴们没有足够的耐心,靠不过麻雀的反复试探,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常用,除非到了大雪封山的时候。“下石板”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先制作工具:选小手指般粗细戴有丫杈的荆条修理干净,保留8寸长左右做支柱;离支柱的另一端一寸处用刀具割出凹陷的槽,拴上细细的麻绳,麻绳的另一端系上2寸长筷子粗细的小棍,当作别首;在选一根细细的1尺多长的荆条,偏一头用细线拴紧“手指肚”一样大小的谷穗做诱饵;再做一根5寸长小手指般粗细的横棍做支撑石板的横梁,一套捕捉麻雀的工具就算做成了。再选位置:杂草丛生、阳光照射充足的阳坡弯比较适合;找一尺见方、1-2寸厚的石板;根据石板面积的大小整出小平台,保证石板与枝丫的稳定性。最后巧设机关:小条绑的诱饵要偏石板里面;小条的外端、立柱和别首有机别和在一起;麻雀叨食谷物,小条下落,别首反劲,石板下盖,压住麻雀。一片山坡,几个小伙伴,各有各的区域,每个人都有十个二十个“下石板”的工具。现在的人们在马路上慢走叫“遛马路”,老人早晚结伴慢走叫“遛弯”。一进冬天,柱子、扣子、栓子我们每天放学后都约伴一起“遛石板”。掀开石板,拿出“战利品”,再重新巧布机关,支起石板,等待下一次收获的到来。获得的麻雀用绳拴上腿,提在手里,大家比谁的大、谁的多,比谁“下石板”的本领高,比来必去,常常是首推柱子的本领大。去毛的麻雀撒上少许盐面,用炭火烤熟吃,非常的香。但我们都舍不得自己享用,拿到代销店去卖,5分钱一个。一冬下来,自己的学习费用、开春的学费就不成问题了。
四
鹰,也是捕获猎物的工具。捕到的或买到的鹰,要经过“熬鹰”、“训鹰”两个很重要的过程。扣子他爹就是熬鹰和训鹰的好手。
真正的熬鹰,是训练新鹰。过去捕猎有几个工具,靠刀枪剑,靠鹰犬。犬有专门猎犬的品种,训练起来不难。而鹰是用捕获来的野鹰训练成的。它猛禽性烈,野性十足,极难服人指挥,这就必须“熬”。捕来后,先给两腿系上铃铛,栓上红布条,作为装饰品;戴上帽子,朦住两眼,放在“鹰杆”上----在屋里炕下支起一根长杆,作为鹰休息的地方。过两天开始熬。第一步先上“鹰杆”。就是要它老老实实的站在架秆子上,让它不能随便的飞起来。在杆子下面放一大盆水,鹰爪用一尺多长的绳子系着,它一飞就会被短绳拉到水里,而它自己又不能飞出水面。就在水里挣扎,淹到快不行了,驯鹰人,才把它从水里拉出来,站回到杆子上。这样反复多次,鹰就怕了,就会老老实实地站在鹰杆上,大概它心里还会感激驯鹰人呢,每次都从水里把它救上来。人坐在鹰杆前,它站在架子上,久了疲倦了,就会闭眼打盹,训鹰人看鹰稍一闭目,立即用小棍敲打它一下,或拽栓鹰的绳,晃荡铃铛,鹰就醒了。过一会鹰困得又闭目要睡,再用相同的办法。这样,整夜不许鹰闭眼瞌睡。几个人轮流休息,轮流值班,这样熬过一周,鹰的野性渐渐被消磨殆尽。这就是熬鹰的方法。熬过的鹰就会对驯鹰人服服帖帖,然后喂少许肉食,再进行下一步捕猎训练。
鹰熬过一周后,野性锐减,再饿它两天,然后就开始训鹰。训练的时候至少两人,在野外山上相距200米左右,每人背个硬皮兜子,兜子里装着猎物,或山鸡,或野兔,开始没有猎物的时候也可用家兔或家鸡代替。一人端鹰,鹰通常两爪抓在人的胳膊上,所以端鹰人的胳膊必须先套上羊皮套子,以防抓破衣服抓伤肉。持猎物的人双手举着猎物,对着鹰,一上一下示意,嘴里不停地喊着:“哈——哈——”。有经验的端鹰人注意诱导鹰注视猎物,会观察鹰的眼神。异常饥饿的鹰一旦发现猎物就会迫不及待的猎取。端鹰人与鹰要配合默契,待鹰刚发现目标的时候,立刻往前上方一甩,顺势放开拴鹰绳。鹰就会铺开翅膀、旋风般直冲向猎物,两抓钳住猎物,大口地叨啄肉吃。这个时候,持猎物人抓住栓鹰绳,夺过猎物,装进兜里。似乎在告诉鹰,要想有吃的,必须再获取。第一个端鹰人角色变为持猎物人,从兜里拿出猎物,对着鹰“哈——哈——”叫着。第一个持猎人角色变成端鹰人,待鹰重新发现目标的时候,依旧往前上方一甩,依旧放开栓鹰绳,鹰依旧直奔猎物,钳住猎物,大口地叨啄起来。常常一个猎场训练一个回合,再到另一个猎场训练。常常一天训练五六个回合鹰也就吃饱了,吃饱了的鹰是不干活的,所以再训练的话,鹰就会飞出盘旋几下又回来的。回到家,再饿它两天,然后训练。如此循环四五次后,就可以捕捉猎物了。
五
“呱,呱,…”,南山松林里传来几声清脆的野鸡叫声,哥几个争着向我介绍“这些年上级有政策,不让再打野鸡、兔子了,说是保护野生动物,扣子他爹的火枪也上缴了派出所;年轻人都到怀柔、滦平一带打工去了,过年回来也就呆上十天八天的又走了;村里只剩下老的小的,没有打围追猎的力气了;平时村里人口少,山场都养起来了,野鸡兔子比我们小的时候还多呢,可是吃它们肉的时候却很少了。要不,你这次回来,怎么也给你炖一顿兔子肉吃。”我高兴地说:“要是国家没保护野生动物政策,年轻人谁也不出去都在家,雪天还是‘追兔子’‘套野鸡’‘下石板’,那不得绝根啊!”
“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
笑声飞出窗外,飞向南山,和野鸡清脆的鸣叫声一起演奏着。——多么和谐的北方小村啊!
飘洒的雪花,絮叨的话语;浓浓的酒,微微的醉。半晌唠嗑,让我看到了家乡熟悉的大人还有不熟悉的孩子们,他们都与家乡的一草一木融为一体。天空更加湛蓝,鸟鸣更加清脆,树木更加茂盛,乡亲们更加精神…
——干杯!为儿时伙伴的重聚!
——干杯!为家乡的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