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这一片玄色的宏伟前,我知道我的使命已经走向尽头,一切抉择在我眼前渐渐收拢纠缠,通向最后的飘零之舞……
燕国,易水。 滔滔河水,带不走眼前的断壁残垣;瑟瑟寒风,吹不去耳畔的铁马嘶鸣。悲壮的歌声仍盘旋在这干冷的空气中,只是再也找不到誓死的决心和连天的白衣;膝上的筑琴,渗透着那时的别离和希望,而现在只剩下无意义的手势。
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必死的任务,所承担的是一国的挣扎,所仰视的是天下的百姓;所以他,走的义无反顾,走的平静如水,走的无怨无悔,直到,一身素白沾满殷红。对于我,失去和我一起旁若无人的挚友,换来的只是最痛的伤口和最苦的嘲讽:于是太子顽强的抵抗,却保不住燕国一丝的尊严与国土;于是孤注一掷的赌博,便成为戾君翦灭六国的最佳借口;于是这土地的光与影,都变成我挥之不去的煎熬。
所以我看不见过去和未来,所以我更无畏于生死的差异,所以我决定不带走任何喜悦或者遗憾,离开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遥远的歌声,踏着我离去的脚步,走入无尽的迷雾中。
他的名字叫荆轲。
我的决心已定。 但是,真的已定?
夕阳照下一片惨红,就如我心中的淋漓。
征途,日夜。 点点马蹄,踏碎了无数时间积淀的轮回;辚辚车轮,伴我穿越了几个世纪般的漫长。 有时夜与昼的差别,也只在一念之间,就像思绪的纠缠。
这一路虽然破败,但是毕竟不见兵戎倥偬;虽然荒芜,但是到底还有辛勤的可能。至少再也不会有七国眼红地厮杀一次次上演,也不会有被逼人的月光压得背不起乡愁的兵士,更不会有万里的白骨染上暗黑的血迹在烽火中恐怖地冷笑。也许,最后的杀戮正唱着哀歌,拖着自己走向墓场。
这些念头突然让我不安,好像夜色深邃的眼,孤独地凝视着我,等待着什么。 是黎明? 我开始动摇。
似乎我本可以带着我的筑离开这纷扰的世界,但我知道我无法逃避。亡友的音容仍悬系在筑琴上,太子与樊将军的毅然仍奏出铮铮铁骨的豪情,燕国无数的英灵仍然倾注在我每一个激越的音符中,六国的愤怒填满了我的胸臆,曾经的屠戮刻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我知道我无法逃避,这本来就是我的宿命。
现在,我所面对的是西秦的玄武,我所倚靠的是燕国的大地,我所听到的是楚国和煦的北风,我所呼吸的是韩魏温暖的空气,我所经历的是赵国骑士的骄傲,我所拜倒的是齐桓公的胸襟。所以,生命,并不应该用来证明七国并存的过往,而应该是延续美好;所以,刺杀,并不一定是对破灭前的歌颂,而可能是对明天的背叛。或者说,统一才是最好的出路。
于是,我摇摆于理智与情感之间。 于是,就像困于沼泽的野兽,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车窗外,路边的枫叶也到了飘零的季节,最后的绚丽即将上演。
看来不管怎样决断,我将注定摆脱不了这一生的刀光剑影。
终点,秦宫。
我不知道荆轲会是怀着怎样的心境踏入这种宏伟的,但他不会想到,有另外一个人将步上他的后尘;我也不知道现在我有多少个念头相互纠结,或许当时他也是这样犹疑。
一个人正向我走来。 筑声已经响起。 但我仍没有答案。
对,为了死去的人,为了将来的人,我都必须完成这一击。虽然,这会是最无力的抗议,这也会是最仪式的发泄,这更会是生命的祭典。 也许,在举起筑的那一霎那,仍然会有万千思绪飘过……
尘埃落定,时光流转,历史如过眼云烟般闪过。
厚重的笔墨只透出太史公一声轻轻的叹息“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史记•刺客列传》)
后记------
终于写完了。怎么说呢,在很多人看来,这种顾全大我的思想,应该是比较老套的,简直是被写滥了的。我想我写这个,更是想说面对很多的选择,我们注定会错过很多风景,很多事情的确是很无奈的,被确定的无法逃避,同时也注定不停的犹豫和挣扎,一切在发生前都已经被预支。所以我尝试去写出不同的风格——一种被确定的无奈和挣扎。至于选择高渐离,我认为,荆轲作为一个刺客,他所能顾及的也到只是太子的知遇之恩,樊於期的自刎更是逼他必须成功,他没有退路。相比较而言,高渐离作为一个乐师,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他所背负的比前人多很多——国恨家仇——不像荆轲那样政治色彩浓重。这背后的思想更有可挖掘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