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文素之星 > 正文

在近似无限透明的白色中

2006-10-22 14:41:07    凌宇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大学生涯为起点的小说,通篇看来,并无过多娇柔之嫌,写得富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文章主题突出,在分叉这条若隐若现的主线中,很自然地将故事串在了一起。而且在感情的表达上,并不拘泥于直白的抒发,取而代之的,作者将对各个或沉重,或轻松情境的细细描写,从而流露出人事无常的淡淡哀怨,最后很自然地将命运一次次的历史性分叉蕴于其中,应该是比较明智的。而且小说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但又紧紧围绕“分叉”这一中心,甚为难得。



一场秋雨一场寒,初秋的吉林已经掩饰不住萧瑟的痕迹,瘦削的华翔披着外衣,走在自己生活了近19年城市的道旁,叶片稀疏地飘落,家乡的气息萦绕着周身,空气似乎变得黏稠,极力挽留他,可是他还是坚决走向了火车站。

由于第一次要到远再千里之外的地方,他母亲陪他一起走的。华翔那颗恋恋不舍的心是让缓缓出站的列车拖走的,直到他经过三十多个小时来到录取他的名牌大学。没有人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用十二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名牌大学怎么会让华翔感到闷闷不乐,九月初南方的天气比竟然堪与家乡最热的时候相比。偌大而秀美的校园中到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似乎瞬间蜕去了紧缚着他的中学生活方式的外壳,这是他向往的地方;但更是令他忐忑不安的地方。

与母亲同在大学这几天是华翔最难熬的,一方面母亲积极地为他购置各种生活用品,另一方面他却在读大学与同母亲一起回家之间痛苦地徘徊着,他觉得这一切也许对自己来说都是白费,如果他决定离开。他的头像被掏空了一样,眼前茫茫无出路,他从没有像这样绝望过。

然而最终他还是留了下来,这在别人眼中再正常不过了。送母亲回乡时,绵绵细雨不断,他们走过一条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曲折而古朴的小巷。汽车开走了,他没有流泪,可他却分明看到眼前腾起一阵白色雨雾,遮蔽了视线,而又无限透明。华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心似乎比他弱不禁风的身躯还要脆弱,但在人生的路口,虽然他会彷徨甚至想到放弃,他最终却总会选择那条最坎坷的路,他要与命运抗争,抗争!



华翔自从高二就因为一系列长期积累的刺激和心理创伤患上了强迫性恐惧症,他害怕与同学的目光对视,认为自己的目光会使同学产生反感和误会,而他又十分注重同学之间的关系,恐惧感的强烈程度自不用说。尤其是在教室里,他会难以自控地强迫自己去看周围的同学,来验证他们是否在关注自己。然而验证无非两种结果:同学也在看他,他会更加紧张恐惧;同学没有
看他,那他也只能稍稍平静一下,很快又开始强迫验证。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惧越来越强烈的恶性循环。

无疑,华翔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终日在痛苦和折磨中煎熬着。开始他只是默默忍受,日子留给他的是紧皱的浓眉、时常急促而憋闷的呼吸、身上不时惊惧的虚汗,甚至是恍惚的目光;但他从没用失去过清醒的意识。不久,他把情况告诉了父母,进而寻求医院的帮助。可惜在那时,还没用很有效的治疗方法。走过多家医院,医生几乎都说,大部分患类似疾病的年轻人都休学了,这样尚且无法得到很好医治,继续上学只能使病情日益严重。华翔坐在医生的诊室里,听在心里,疼在心里,他透过屋子的窗户深沉地眺望着远方,透过白色窗帘的缝隙,一束柔弱的光线映射到他的瞳孔上,而令他惊奇的是,他看到了蔚蓝的天空,无穷大的蔚蓝的天空。蓝是他最喜欢的颜色,他多么想在那无垠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那正是他的名字赋予他的灵性。此时已经临近升入高三的暑假了,关键时刻的取舍往往又是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华翔收回凝望着的目光,看了看医生的一身白衣,四周雪白的墙壁,和那白得拥有魔力得窗帘,然后用他颤抖的声音说到,我不想休学。

就这样,他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征程。他用顽强的意志力抵制着自己的强迫,尽一切努力减少验证的次数,但这样只能愈发增加他痛苦的体验。但他别无选择,自己走了这条路,也注定要走下去,哪怕精神分裂、哪怕神智不清……他不再想下去,他相信自己清醒的意识和忍受痛苦的毅力,他哭过,也曾经想放弃过,但他的行动却是始终坚持着的。这样时间长了他觉得痛苦已经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就不再与之抗争。他把一切精神和身体力量都集中在一件事上: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虽然对于任何病人来说这种状态不可能超过一分钟,华翔也不例外,恐惧会像沙滩边的海浪一样不时袭来,而且正如医生所说,他的病情在日益恶化,强迫恐惧的对象越来越多。但令他感到惊奇的时,他的学业成绩没受很大影响,虽然不够稳定。高三的每一天生活用煎熬和折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承受着高考和心理疾病痛苦双重重负的华翔全都把这些全部塞到自己瘦弱的身体中,几度饱和,但一个坚强的人的意志力似乎是不可战胜的。华翔坚持到了高考,并奇迹般地考上了这所名牌大学。



大学的前两年对于华翔来说就像一场梦,每天还是比较痛苦,当然会比高中轻了一些。他读了许多心理方面的书,尝试了很多方法,但始终无法减轻自己的病症。他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向同学保密自己的疾病,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对这方面的疾病还是很忌讳的;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他不想向命运低头,他不想因为疾病的干扰被落在后面。

要做到后者并非易事,华翔又面临这很多选择。开始时,他采取回避方式,上课时为了集中精力,就坐在没人注意的最后一排,虽然黑板上的字、老师的讲解都变得模糊,要自习他就回到寝室,以避免在教室产生强烈的强迫感和恐惧感。后来他发现,回避只能使自己对某些环境愈发恐惧而对病情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对学习也不利,上课时的劣势自不用说,寝室里环境嘈杂,各种诱惑颇多,无法安心学习。

于是华翔选择了那条艰难的路,听课时顶着恐惧冒着被同学不理解的风险挤在前面,上自习就毅然地走进令自己痛苦不堪的自习室,有了高中的经验,虽然受些折磨,但学习效率的确比在寝室高不少,为了学习,他就这样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连续两年的奖学金见证了华翔不屈服命运所做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一段时间华翔由于压力太大加上处于病症严重期,产生厌学情绪,心脏剧痛,几乎无法正常听课和自习,虽然他仍然这样做着。这件事通过同学传到了辅导员那里,于是华翔被迫休了半个月假。回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恢复了,当然心理疾病仍然终日魔鬼一样缠绕着他。后来辅导员推荐他在假期时在治疗心理精神疾病的专科医院进行一下正规的住院治疗,也许会有帮助,虽然这事听起来会让别人听起来有想法。他从没想过,“这人是从精神病院里出来的”的儿时玩笑将要真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此时的华翔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了,他毅然放弃了奢侈得长达四十多天的暑假回家的机会,住进一家再当地声誉不错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顶着高达近四十度灼热的高温,华翔想,家乡一定非常凉爽,亲友们都热切地期盼他的归去。但掐指算来,快乐已经被剥夺了三年了,取而代之的是望不到尽头的痛苦和折磨,他明白,健康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华翔被安排到了一间全部是年轻人住的房间,房间里一共三个床位,他住在中间。其他两人也是强迫症,只是症状相差很大,他很快就跟两人混熟了,常常互相交流感受。医院里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寝食活动都安排得像军队一样准时,不过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只是有时还会听到走廊里护士的呼唤:“华翔,吃药了——”。

入院后的第二周,华翔被护士叫到了楼上的会议室。推门而入,他第一次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焦点:除了门口,四周都围满了医生。屋子的中央给他准备好了一个座位,他深吸了口气,大步走到那里轻轻坐了下来。他被那几乎没有缝隙的白色包围着只感觉到白色顶部架着一台台录像机,从四面八方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与华翔正对面的是住院处的主任先生,旁边坐着他的门诊医生。主任开始对华翔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询问,病情发展的来龙去脉,症状恶性循环的细节,甚至分析患病的深层原因。不知为什么,主任对华翔的“对年轻女性的恐惧感会更强烈一些,因为我觉得反感与误会并存”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当即就让华翔回头与身后的几位女实习生对视,他嘴上说“那有什么不敢的”,实际上只是迅速地扫视了一下。主任笑着说,你这么快连这几个实习生的面孔都没看清,还是恐惧嘛。华翔反驳到,说他对人面孔的记忆力很强的。主任不相信,让华翔描述身后实习生的相貌。虽然他用了一些中性的形容词,但主任微点着头说,你还说得挺准……

华翔知道,这是医生对他进行的会诊,他们将讨论他的病症作出准确的诊断,并给他制定治疗方案,这种民主的医疗方式华翔是很赞同的。虽然旁边两位病友都说这种审问三五分钟就能结束,但他却坚持了近二十分钟,而第二天,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悄然来临。两位年轻可爱的实习生把华翔叫到了楼上的心理咨询室,按医生的宏伟规划,她们每天要对他进行谈话治疗(简称话疗),解决华翔认知上的偏差。话题离不开病症,开始两位都很积极,但问到细微之处,其中一位似乎失去了兴趣,而另一位则越谈越深入,思维紧紧跟住华翔,一个小时的计划时间到了,但是她并没有停止对华翔思维痼疾起因的继续探索。

很自然地,这位实习生独自承担了华翔的话疗任务,她对他的经历、性格和病情日益了解,她谈话时面颊总是浮着恬淡的微笑,给华翔一种舒心的亲切感,感觉自己紧张的神经都酥软了,有如微风拂面;她的问题是理性的,她对常人不知所云的华翔的讲述能够很好地理解,他们沟通顺畅;她的声音是富有磁性的,甜美而宁静,华翔的心理防线被这天籁之音很快瓦解了,他将所有自己能提供的发病线索和想法的细节袒露无疑。她的名字叫奚莲。

每天到了话疗的时间,华翔都很高兴,他知道自己又要踏上一路净化心灵的旅程,每天所见的风景都是新的,他会将自己幻化成一片碧蓝的大海,吸收着奚莲阳光一般微笑的温暖,任她轻灵而深刻的话语抚平翻腾不息的海浪。

医生给华翔配的药物是对症的,他的病症一天天在减轻,而错误的思维和认知在奚莲悉心的指导下也在逐渐扭转,华翔从没感到希望如此真切地在向他招手。

就这样过了两周,医生忽然说要把话疗次数减少到每周两次,这时的华翔才感到自己的心情像暴跌的股市,他感到已经离不开实习生的话疗了。像烟民一样,没有烟的日子实在难熬,他当天便用一篇满怀激情的文字上书奚莲,要求恢复以前的话疗频率。可是奚莲只是说决定不能改变,你必须适应。

没有话疗的日子,华翔只好做些其他事情,或记录自己需要纠正的想法,等待话疗时集中解决。与竞争激烈的校园生活相比,住院生活平静多了,静谧的夜晚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斑驳的树影,明朗的清晨视线随着松鼠飞快地跳跃着,一天两次定时活动,三次定时吃药,其他时间都以休息为主,是一种恬静的修身养性的生活,可是华翔为什么有时心里空荡荡的呢,尤其是每次话疗过后回来总觉得话没谈够,心里闷得很。他知道,以他顽强的意志力,是不会对话疗这种东西产生依赖性的,而是自己喜欢上奚莲了。

在又一次话疗中,华翔斗胆问奚莲,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奚莲坚决地说:“不能。”

“为什么?”

“我们不能突破医患关系,这是医院的规定。”


“我们只是做普通的朋友,这总该行吧,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那也不行,你是我的患者,我要对你负责。”

“负责也包括无情吗?做朋友有什么不好?”

“不行,你会影响我客观地思考问题。”

“那等我病好以后呢,总该可以了吧?”

“也不行,你不要对这个问题纠缠不休了,好吧。这是医院的规定。”

沉默。

……

华翔的病在医院的照料和自己积极的努力下,病很快好了大半。暑假也临近结束,他即将出院了。临走前一天,他等着实习生下班的时间堵到她们想和她们合影留念,但令出乎他意料的是,奚莲竟然一再拒绝,他从办公室一直追到院子里,收到的都是很坚决的摇头和“不用了”“不要了”的回应。华翔失望透顶,但不知哪来的勇气,一直追着奚莲,走了很远,追到了她宿舍的门口。也许是感动于这份执着,也许是担心伤害华翔,奚莲最后还是妥协了。那个傍晚他们谈了很久很久,从黄昏到天黑,甚至不再看得清对方,他们就这样站着,谈着,任凭晚风吹凉了他们的身体,月光映出华翔恋恋不舍的愁容和奚莲凝重的明眸。

“还有什么问题吗?”奚莲平静地说。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我想问你……你喜不喜欢我?”

“我该怎么回答你呢?我是医生,我必须遵守我的职责,我们不能突破医患关系。”话虽是这样说,可奚莲的声音开始不自信起来。

“我把内心的一切都告诉了你,可你却一直对自己的事情守口如瓶,我觉得你有些难言之隐。你为什么一点也不肯向我说起呢。这根本不是什么职责!”

“坦诚地说,我曾经经历了一次感情的挫折,我感到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多都虚度了,爱情的失败更是让我认清了自己,看到了什么才是我最重要的,什么是我最想要的。我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虚度时光。感情的创伤是刻骨铭心的,自从那时我就一直和男生保持一定距离,无论他是谁,无论我是否喜欢他,因而合影更是我不能接受的要求。是因为我的问题,行了吧。”

“我明白了,你能给我这个真实的答案我很高兴。”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她说话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没有了,谢谢你。——握别!”华翔看了奚莲最后一眼,黑色的空间中她衣服的白色已经被淹没,近似无限透明。他想,也许我们注定是两条平行线,相交只是巧合,我们注定要走不同的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但他转念又想,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空间是扭曲的,平行线在某处必然有个交点,而且可能不知一个。已经很晚了,他没继续想下去。

夜幕中,华翔怀着复杂的心情踱回了病房。



华翔就要出院了,虽然没用痊愈,但是病症减轻了大半,只要用药维持,没有太大问题。光明的新学期已经在不远处向他招手。只是令他放心不下的是左边的病床上那个严重而典型的强迫性思维患者,他是一个只有十八岁的胖胖的小伙子,名叫陈楠,病情极为严重已经休学两年,这两年在家吃药几乎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只好尝试住院治疗的方式。华翔出院的时候,他已经在这院里度过了近四个月,他跟华翔说,从住院到现在,不能说没用效果,但效果确实不大。华翔万分同情他,他知道也体验过那种痛苦,况且陈楠情况更加恶劣,他愿尽其所能帮助他,可他不是医生,他跟陈楠谈过许多次,除了成为他倾诉的对象,华翔的鼓励和自己于疾病抗争的一些方法似乎也根本没用。陈楠的母亲不止一次背着他儿子哭着低吟,陈楠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学校啊……不光是陈楠,住院的人们有很多久治不愈或多次复发的病友,可是同情又有何用?华翔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华翔只好默默地向他们道别,默默地离开。走的时候病友对他说,永远不要回来。可他还是反复回望着自己生活过的小楼,因为病友们令他牵肠挂肚。现在就这样也只能这样地离开。



华翔的病并没有痊愈,医生说至少还要吃几年的药。但他整天想着的却是拯救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的无法被救治的心理疾病患者。他不是学医的,他想过要考医学的研究生,医学院的同学告诉他考医学的研要考西医综合,那意味着你要掌握学医同学五年所学的知识,太不现实了。他曾想过考到心理系,但得到的答复是,心理系出来的人只有咨询权没用处方权,那还是不能彻底拯救他们呀,华翔想。心愿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后来这种强烈的愿望似乎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华翔心中始终没用放弃这个念头。他只是给奚莲和熟悉的病友都寄了信,里面夹着和他们的合影。他告诉奚莲,他喜欢她。

时光荏苒,大四很快到来了,华翔顺利保送上了研究生。本来应该过着像“猪”一样生活的他,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想到了奚莲,想到了道别那晚她身上近似无限透明的白色,想到了陈楠和他曾经的病友们,在人生的又以叉路口,他又作出了艰难而坚定的选择,而且是让他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华翔辞掉了保送的资格,然后经过不懈的努力,自学了生物和化学等基础课,考入了另一所重点大学的七年制攻读医学博士的专业,这个特设的培养专业只招收非医专业而又有志于为医学事业作贡献的本科毕业生,华翔没有放弃这个实现他梦想的机会。

七年如一日,说来容易做来难。华翔把人生最宝贵的七年青春留在了学校,他的本科同学,大多已经成家立业,有房有车,只有他在医学的大海里苦苦寻觅,没有家庭,也没建立什么事业,但他无悔,他只记得心中的梦想。他艰辛地努力着,用心地学习每一门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心理精神方面的国内外论文。七年,也许是人生的十分之一,春去秋来,似乎时间的流动已经无法潜入华翔的意识。终于,30岁的华翔不仅成功获得了精神科的医学博士学位,善于钻研的他已经有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学术领域里名声斐然。

很自然地,华翔开始了实现梦想的旅程,开始以他丰富的知识作为良药,拯救一个个久治不愈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同样很自然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当初的愿望,甚至还常常回忆起陈楠那些曾经的病友痛苦的情状。他开设了自己的诊所,病人无论贫富都可以到这里看病,付不起医药费他会尽可能帮助解决。很多久治不愈的患者在华翔的医治下看到了希望,获得了新生。



由于某电台的报道,华翔的名声迅速波及全国,多家大医院邀请他去,有的还专门派人来说服他出山,颇有当年刘备三顾茅芦的架势。华翔想,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缺少交流,毕竟不利于自己医术的提高,于是就选择了一家里家乡比较近的省级医院,穿上了标志医生职业身份的白大褂,神圣的白色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理所当然的成了那里精神科的学科带头人,不久,他就注意到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医生非常与众不同,见她第一面时就觉得她的话给人一种亲切感,脸颊上浮着恬淡的微笑。华翔不禁一惊:

“这位医生贵姓?”

“这么多年,你真是一点儿没变啊!”

“你见过我?你是……”

“我叫奚莲。”

“真的是你?当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不敢当,怎么能承蒙华博士这般夸耀呢。”

“你倒是变得成熟多了,当年往事如在昨日啊!”

“你终于还是固执地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掐指算来,我们大概有十年没见了吧。真是无巧不成书。你……”

“我什么,我说你没变吧,还这么腼腆。”

“你这把年纪孩子都不小了吧。”华翔半开玩笑地说。

“嗯……也不是,我才结婚三年,你还记得嘛,我那时对男性是敬而远之的,后来竟然得了抑郁症,因为孤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伤痛。直到三年前才好,说起来也不怕你笑话,为了防止复发,就尽快找了个人成家了。”

“那真是太不幸了,没想到你自己是医生也会遭此噩运。不过既然现在好了,就又可以快乐地去生活了。”

“你呢?”

“你指什么呢?”

“成家了吗?”

“……成了,我博士毕业之后也是耐不住寂寞,就……”

“那病怎么样了?”

“由于读书时对自己要求太高,一直还脱离不开药物。不过已经开始减药了,估计里痊愈不远了。”

“你真的很令人敬佩!”奚莲毫吝惜饰溢美之词。

“过奖了。如果能拯救更多的人,我又何必太在乎自己呢。”
“可是我在乎。”奚莲长吸了一口气,“我当时……当时在你住院时,也是喜欢你的。”

一阵长久的沉默。



华翔记得,在他当时出院后半年里,一直对奚莲难以忘怀,但她有自己的苦衷,自己虽然经常想起她,但又能奢求什么呢。

两个人的内心都在叹息,但毕竟往事已成空。

他们就这样默默并排坐着,一如当年她给他进行话疗的情形。

他们的工作服雪白得一如背后的墙壁,无情地挡住了过往的光线,但又无限透明,透过这白色,看到了往事如云烟飘散,看到了站在人生叉路口一次次艰难的选择,选择让他们相识,让他们分别,又让他们重逢。

世界上有无数条叉路,人生在分叉中成长,时间在分叉中通往未来。然而无论怎样分叉,我们殊途同归,最终都将走向死亡。无论哪条路都独有别致的景致,也都意味着放弃其他所有的风景;人生只有一次,最重要的不是你踏上了哪条叉路,重要的是你是否会坚定地走下去,是否在途中做了无愧自心的事,是否在我们走向共同的终点前回首时,看到的是两行曲折但却是无悔的足印。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