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1日,浙江大学旅美校友段永平、网易公司总裁丁磊联手向浙大捐资4000万美元支持教育事业。捐赠仪式结束以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文汇报和浙江日报等16家新闻媒体做了联合采访。 |
|
问:为什么此次会有如此大笔的捐赠?
段永平: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每一个人都不是上帝,不能解决社会上所有的困苦,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钱多钱少没有本质的区别,一元钱也好,一百元也好,逻辑上没有太大区别。不是捐钱更多就更了不起。
丁磊:能够为中国的教育做点事,并不是见不得人的。并且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是很光明正大的。中国需要自觉的捐赠行为。何况,我这并不是第一次捐款。
问:捐赠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企业的名义?
段永平:我在捐赠之前强调以个人名义,包括我和丁磊都希望声明这是个人名义,因为这不是一门生意,去年有人提出我请巴菲特吃饭不合算,但我觉得我请他是一个捐赠,只不过是一个拍卖方式的捐赠而已。捐赠是付出的过程,其实我们已经得到回报,我来捐款,是感谢母校对我多年的培育,这么多年我还记得老师的名字,他们也记得我。
问:美国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社会捐赠,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二位的行为是不是想在中国校友中引领一下,代表一种校友捐赠的新风气?
段永平:我们没有那么伟大,能够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们设配比基金也不是为了引领谁,而是在斯坦福受到启发。我也思考了很多年,到底应该怎么帮助教育事业。谈不上引领,作为母校她正值110周年校庆,希望这对浙大的建设有帮助。因为捐赠的风气整体上不是靠一天两天,一个人两个人,需要很长时间的理解才能慢慢起来。
问:你怎样看待助学基金?
段永平:我这个助学金主要是生活费,额度比较小,还的压力不是很大,西方大学生很多靠这个方法完成学业。我们那个年代,都是申请国家的。我也申请过一次,申请了四块钱买了杭州到南昌的火车票回家,我也是受过帮助的。但是国家那么大,不可能帮助到所有的人,所以我们有能力就要力所能及出点力。
问: 1400万元美金的助学贷款基金,连续发放14年,学生需要在毕业10年内归还,如果学生到期不还款,怎么办?有没有制约措施?
段永平:我听说很多大学生一二年级生活费不大够,但让他们去赚钱似乎又过早,一二年级是打基础的时候,我想可以帮助他们。请注意这是助学金,不是扶困基金,因为要鉴定贫困很困难,而且有可能伤害到学生自尊,所以我们并不要求这个。三四年级的学生倒应该自己去想办法。
申请这个基金,第一家里应该知道,你借了钱又去向父母要钱当然不合适。你家里有钱,或许你父母也愿意你借钱,因为有些人独立性很强,我不管家里有多少钱我不要,我愿意自己借自己还。第二希望学生是努力学习的,要求不高,要求班里前三分之二,补考的门数不能超过一门。如果你是班里最后一名,表明你实在不够认真,我不大愿意帮助这样的人。还款的条件也很简单,就是大学毕业以后十年之内连本带息地还,利息按照银行大额存款,这样可以让基金能够延续下去。
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会还,有些人有所成就,也会愿意捐赠。他曾经受到帮助,或许会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等他有能力的时候会愿意去帮助学弟学妹。
我还想过,直接监督是很困难,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的道德。我们用网上监督的办法,如果不还,我们就在网上公布你的名字,老师,同学,同事都有可能知道这个人借了助学基金不还,他的个人名义就会有很大损失。我还考虑到一个人的诚信心很重要,任何作弊行为只要有,我就决不接受申请,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问:这里段永平校友基金的捐赠有两个特点。其中等额配比基金意味着浙大在10年内要吸引2000万美元的捐款,你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不是意味捐赠理念的变化。1400万的助学金是不是考虑到大学生感恩的问题?
段永平:我们很忙,很难花很多时间去物色捐赠项目,但有人热心于做这样的事情就很好。我对浙大有很好的信任,相信10年绝对没有问题。
我这个人不大有什么看法,我只知道我应该感恩。人家帮助过我,我就应该感谢他。(受过你帮助人应该怎样感恩?)这个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他对人生的理解。我觉得结果肯定什么样的人都会有。我相信我们整个助学基金到最后肯定有人不还钱,但我也相信有人会捐更多的钱,让基金14年以后继续存在下去。我相信绝大多数受到帮助的人会还这个钱。
问:你在接受新浪网访谈的时候,说你现在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慈善,第三是投资,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段永平:确实如此,家庭让我很开心,投资是我的爱好,慈善是工作。我们属于花钱比赚钱难的这类人,这类人在社会中占的比例不高,但他们确实很困惑手里有钱该怎么花。
我们其实并不想把很多的钱留给自己的子女,只要够他们基本生活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因为挣钱本身是一个很有乐趣的过程,挣到以后如果把他放着,或者到死还有一大笔钱,我想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耻辱,这说明他没有把钱用到很好的地方。
钱必须去花,慈善对于我来讲并不擅长,所以让我很痛苦,这就成了一份工作。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做的事情,要花很多经历去接触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要冒很多险,最担心的是,钱花错了可能心里不愉快。对于捐助环境,我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我想这需要很多年,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
问:周建华老师,段永平在学生时代是你们班上最好的学生吗?
周建华:他是一个好学生。他是一个很轻松,善于学习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对于集体的荣誉感很强,班集体的概念很明确。当时在班级里,他的年龄准确地算应该在17位,年龄偏小,年纪比他大四五岁的同学很多,大十几岁的也有,但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很有凝聚力。
问:对学弟学妹有怎样期许?
段永平:我不大喜欢好高骛远的事情。在美国一位教授对我说,中国的孩子问他将来要干什么,他回答说医生,问当什么名医生,他说没想过;说要当科学家,问他要当哪方面科学家,说没想过。他认为美国的学生的信念非常具体,骨科大夫,数学家之类的。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弱点,鼓励大家做大师,却往往忘了告诉大家怎么做,结果是到了一定程度云里雾里,就下不来,包括在学校表现很优秀的学生,反而很难出好成绩。
丁磊:中国的学生离开学校后一定要有一个终身学习计划,在学校可能按部就班完成多少必修课多少辅修课,但离开学校之后,要适应时代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关注社会传递给你的每一个信息,目的、动机,都要多思考。
段永平:我目前也还在听课、学习,有英语,有投资,还有怎样教育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