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驿路心语 > 正文

二.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

2006-07-14 22:39:14    白金庚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关键一步。当时汉室崩溃,群雄并起,有此机会的实非曹操一人。董卓也曾称雄,而且机会最好,结果这个三国第一大蠢才,七搞八搞,搞得天下乌烟瘴气,最后被吕布杀死。至于王允之辈,如俱王佐之才略,也并非无为,只可惜使了一招美人计之后,便江郎才尽。董卓死后,便是袁绍,沮授曾劝他抢先一步,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邺县,这家伙竟然考虑到有了汉献帝在身边麻烦,“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真是个笨蛋!而曹操却不怕麻烦,相反他从来就没感到麻烦过。
  
却说曹操在山东,闻之车驾已还洛阳,聚谋士商议。荀彧进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帝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操接诏,克日兴师。

(董)昭曰:“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本志也。”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一生关键之关键。“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老白唬记得,袁绍在讨伐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其中一句:“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以董卓、袁绍之辈,怎能算做这非常之人?又怎能做得了这非常之事?
  
可见这王霸之道非寻常英雄所能做的。诸位又怎能用寻常之道去论曹操呢?纵三国至今,均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之不耻,在老白唬看来,都是迂腐之论,非王霸之论也。眼光独到,是王霸之才的首要素质。
  
挟天子以令诸侯足以见到曹操见识卓绝。其实在曹操出道之前,其眼光独到已非同常人。十常侍作乱时,大将军何进为平宦官作乱,引董卓进京,曹操谏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原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结果,果然事情败露,何进被杀,董卓乱朝。
  
时至董卓作乱,曹操是知天下必大乱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散尽家私,招募义兵,首倡讨伐董卓之人。可见此时,曹操已经先料天下之机,知道英雄乘势而起的时机到了。
  
讨伐董卓一役,曹操不但首倡义兵,而且一出手便玩弄天下诸侯与股掌之间。如果说政治腐败,宦官弄权,黄巾造反是天下大乱的征兆,董卓乱朝充其量也只是乱朝,并未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大乱。而借董卓乱政之机,会盟诸侯,兴兵讨伐,使得各路诸侯拥兵自立,相互火并,才是真正天下大乱的开始,因此曹操才是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
  
而这一切,竟然隐藏于“董卓乱政”之后,以至于到现在历史上都将董卓视为汉末之乱的罪魁祸首。同时,曹操在首倡义军的同时,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席位,让给了袁绍,这就又使袁绍成为天下大乱的挡箭牌,而曹操在为自己创造广大的政治舞台和丰富的政治资源的同时,制造了历史上最大的动乱之一,自己却一隐于董卓之“罪魁”之后,二隐于袁绍之“祸首”之中。如此,奸雄如曹操者,真可谓出手不凡。
  
只可惜,所谓天下众英雄的表现却令曹操失望,当董卓胁迫天子迁都长安,曹操建议追剿: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袁绍)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袁)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曹)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以对。
  
荥阳一战,曹操虽败犹荣。不但表现出曹操的胆识和英雄本色,用兵之略也远远高出各路英雄之上。从此,曹操雄心倍起,不再正眼看待天下所谓之英雄们,也令老白唬之流,不敢再斜着眼睛、冷着眼睛,而是瞪着眼睛看曹操。试问天下英雄,傲视江湖,诛暴平乱,问鼎中原,非独曹操而谁?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