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报仇可见曹操之狠,曹操深知战乱之时,不狠何以霸天下?曹操之父曹嵩隐居琅琊郡,曹操占领山东,便派人去接老父到山东,路径徐州,被黄巾军降将张闿劫了曹家辎重,杀了曹嵩一家。由此曹操兴兵徐州,为父报仇。沿途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以雪父仇。 其实,以老白唬看来,曹操此举虽说是为父报仇,但也是借报仇之机,企图达到一举并吞徐州的目的。以曹操当时的实力,打下徐州并非易事,故以杀戮来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想当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一战,杀降数十万,不但彻底打垮了赵国的军力。同时使得赵军闻而丧胆,从此丧失了作战能力。从曹操一生征战来看,杀戮无数,自然有损阴德。但战争的目的是胜利,胜利的代价是生命。曹操虽然从来没有将老百姓和降者的性命看得如何重要,却也不能说是曹操一人之残忍,应当说是战争之残忍。对曹操而言杀不杀戮和杀多少甚至怎么杀,都是根据需要而定。且看在徐州报仇之前,曹操攻战山东。 (曹)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余日,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操择精锐者,号称“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操自此威名日重。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 山东一战,对付的是黄巾军余党,曹操对于投降者有杀又不杀。杀,是让降兵做为前驱,令其自相残杀,黄巾军一般都是老百姓或草莽人物,未经过严格训练,自然不忍自相残杀,所以投降者更多。不杀,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出身于当地农民,令其归农,不但使这些人安居乐业,地方治安自然得以好转。曹操当然也不是滥杀无辜之徒,官渡之战之后,追击袁潭: 曹操追至南皮,时天气寒肃,河道尽冻,粮船不能行动。操令本地百姓敲冰拽船,百姓闻令而逃。操大怒,欲捕斩之。百姓闻得,乃亲往营中投首。操曰:“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百姓皆垂泪而去。 杀人在三国年代,无论是对曹操还是别的什么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事,但曹操杀人很注重它的效果和目的。曹操杀王垕,更见一斑。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曹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密诏王垕入曰:“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借一颗人头来解决粮草不足带来的军心不稳,恐怕只有曹操才做得出来。不杀人也不见得不能让人死,自己想杀但杀了没有好处的人,大可以让别人去杀。祢衡击鼓骂曹,不但把曹操骂了,连同曹操手下所有的人全都骂了个够。这种狂人,不但曹操想杀,恐怕所有曹营中人(孔融除外)皆曰可杀。但曹操只因祢衡颇俱名声,于是令其往荆州刘表处劝降。刘表又让祢衡去见黄祖,终被黄祖所杀,且看曹操、刘表、黄祖三人如何表现。 荀彧曰:“韩嵩来观动静,未有微功,重加此职。祢衡又无音耗,丞相遣而不问,何也?”(曹)操曰:“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
(祢)衡至荆州,见刘表毕,虽颂德,实讽刺。表不喜,令去江夏见黄祖。或问表曰:“祢衡戏谑主公,何不杀之?”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操知我有识。”众皆称善。 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扬祖德(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衡至死骂不绝口。 曹操是因恐失人望,才借刘表之手杀祢衡;而刘表虽看出这一点,但只是想让曹操知他有识;而黄祖呆鸟一个,祢衡自然活到头了。同是杀一个人,却分出了三人的高下。由此看来,曹操杀人,也杀得满“艺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