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文素之星 > 正文

第1名——旅途杂想

2006-06-25 18:51:19    楚歌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详细阐述“旅途”的带杂文风格的散文,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很好地讲述了自己对于该词的理解。作者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途中风景,其后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踏上旅途的向往,可见其怀有理想主义者的承担意识。在本文后面部分,作者提出了旅途重过程轻终点的观点,虽然此观点并不独到,但其细腻的分析不禁令人连连颔首。篇末,作者把自己在旅途中的角色进行了遐想,使主题得到升华。本文语言上,简明通俗,既追求语境的透明,又力避寓意的单薄,随意中透着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对我来说,好像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旅行,就不太有谈旅途的条件了。在我的概念里,旅途是一段长长的时间:或者徒步,或者坐上几天几夜的车。走路的旅途是很美的一幅图画:长长的道路通向远方,通向那个充满未知和冒险,快乐和痛苦的远方;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或草地;农人,牧童和耕牛;远处的山映着白云,恰恰是那一首《故乡的云》让这旅途变得有些伤感更带点勇气;要是夕阳西下映照着炊烟,又会让人想起那首《走四方》来。

其实这只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一种臆想罢了,旅途不是征途,但也不是漫游。不会是一路的阳光,也没有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的从容。就像人们常常拿来的比喻一样,生活不会是一路坦途。

但是每次坐在原来家里的书桌前看着窗外的白云掠过,总还是浮想联翩有一天能背上包天亮出发,从江南小巷里走到曾经的田野里直到塞外到沙漠到高原。余华的十九岁的旅行好像总是磨耳根般地在脑子里作祟,但还是很理智地没有走出过一步。其实根本不是为了那些景色或是什么,人就是这样,看到三毛的随笔便向往沙漠,虽然很清楚地知道那里很苦生活很单调非常不现代化甚至语言不通,但是仍然向往。旅途在这不经意间倒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美好的想象空间。

往看那些名家随笔,往往对于旅途本身情有独钟,对于飞机的起落,行程的长短,途中的见闻,自己的感想写了长长的大半段,反倒是对于目的地却常常轻描淡写起来。如果说人都是差不多的话,我倒是认为一个人——特别是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去异地游玩,多半是为了那个长长的旅途。那些熟悉的景物和照片书籍电影网络里随处可见的风景名胜倒是真不是此行的目的地了,这些生生浮浮的影像最多只是一个出去改变生活接触另外一个世界的籍口而已吧。

好比你去希腊,难道就是为了瞻仰古希腊的辉煌,壮丽的圣殿,亚历山大的剑与火,苏格拉底的智与爱?可能这些都是你踏上这次征途的理由。但那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们所给予你的吸引或更大一些吧。或许你在若干年后对于雅典奥林匹斯山上的层层殿宇已经逐渐淡忘褪回那些淡淡的影像,却对于街道上一个老人的眼神念念不忘。直白的作家喜欢把每行的目的写得金碧辉煌,那些古老的文明和尘埃一样在他们的光线下清晰而缓慢,展示给世人一种凝重的美。但是我更喜欢那些“真诚”的作者,他们宁愿抛开写作的技巧放弃历史的往来,独独写出了自己这一分子在那一段行程中的过程,往往这种只看过程不计结果的文章更受我推崇一些。有点像浪漫主义对于理性的挑战,旅途在这里不单单只是两点之间的曲线,还充满了各种各样生命的符号。

但就像谈到了美食就不能对那些锅碗瓢盆视而不见,既然谈到旅途,就不得不谈它的终点。其实去一个陌生但吸引我的地方时,我总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浅显地说,也就是那些区别于我生活的风沙石壁,广厦楼宇,和背后那些不曾感受过的生活方式把我从自己的轨道拉出来,满心欢喜地去经历一番过过瘾,或者拾起一点旧有的记忆,不偏不倚地感慨一把。不过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沿着去的路回来,做功是零。

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奇怪的人是在一次汽车上,坐到一半的时候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坐在车上,不知道目的地对于我来说是什么。看着同车的旅伴非常兴奋地交谈,感觉自己有些格格不入。还好因为懒,所以也就一直看着窗外,就差没有像三毛那样裹着条毯子了。那次去的是苏州,苏州的风景怎么样到现在印象不大,对于那些路上的行人,寒山寺边晚上的工地里的那些工人还记忆犹新,甚至他们穿的是什么依然记得。等我坐车回来的时候,我依然不曾想通自己去的理由,难道是去看看那些熟悉或不熟悉陌生或不陌生的泪水与笑靥?

或许有可能,对于旅途会选择一个别样的心性,不再单纯地只想着周围的景色,也不去故作高深地欣赏周围的人们,只是把自己放在旅途里,或者把旅途当作自己,不去多想什么,只是感受,那时候我还能说我走在旅途上,还是应该说我也是旅途的一个风景呢?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