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驿路心语 > 正文

明天会更好

2006-06-09 21:02:38    心电感应

白芳礼,海河边上一名仅靠微薄工资勉强度日的年迈老人,18年来向贫困学生捐款35万元。

白芳礼,河北沧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近古稀的他作为中国第一批个体户,在天津从事三轮车运营行业。

1987年,回乡准备安享晚年的老人看到村里很多孩子因贫困辍学,心中不禁纠痛。为了帮助更多孩子上学,孱弱的他用自己老迈的双腿,在他的行善之路上艰难跋涉。

18年,35万元,按三轮车收费标准,这个工作量相当于老人蹬车绕地球18周。

2005年9月,历尽艰辛百病缠身的白芳礼耗尽生命最后一抹精力溘然长逝。

白先生的事迹曾引起媒体关注,感动了很多人。他的追悼仪式万名市民参加。随之,《人民网》“强国论坛”中一题为《白先礼神话,折射中国教育的悲哀》的文章结语道:“若不想让很多人因贫因教育高收费而上不起学,让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古稀老人实在看不下去做当代‘武训’,是该在教育预算上下点工夫了”。

白芳礼或许不知道自己被誉为了什么人,或许他从没想过他所做的事情会引起人们对教育体制的讨论。但不可否认,在白先生“事迹”背后,我们看到了体制下的双重悲剧:理应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辍学;风烛残年的孱弱老人成为社会捐助体系中的英雄主角。还有什么,比这雪上加霜的惨状更可悲?

我们生活在“物质资料极其富足”的当代,十几年前,当我们唱着“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家家的孩子都能上学……”欢乐雀跃的时候,孰知时光穿梭十几载后的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悲剧呢?看着身边的有些人过着比古代帝王还锦衣玉食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想到那标题为“我要上学”的宣传照片中孩子渴望的眼神和白先生在风雨中亦步亦趋的生活。面对这一切,我深切感觉到语言表达的苍白无力,我只能选择沉默!

又想到去年夏天,宿舍楼下宣传栏张贴着的“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公示。偶尔有人用好奇的眼光在纸上探询,我不愿靠近,也不愿去看,更不忍心去看。我想,比我更不愿看的,是那纸上排列着名字的主人。

我们高举着善意的旗帜,却在“捐助”与“扶贫”的过程里,似乎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对于受施者最大的给予,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我们当真是“忽略”了这个意义吗?还是在大肆彰显“施与”伟大的过程中,我们无情践踏了这本来也没被重视过的意义?

白芳礼,曾11次受各级政府表彰,被授予多个“先进”称号。然,荣誉于生前的他如浮云,于长逝的他更无意义。这个爱家乡爱孩子的善良老人,倘若我们给他的灵魂拼命地赋予象征性的精神标签,甚至将其沦为宣传的砝码,我们将以何颜面,面对老人的在天之灵?

在民主与法治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稳定和社保体制关系民生大计的今天,倘若社会体系仅能依靠人性的良知和道德觉悟来启发和维护,我们又如何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与是惧进”的崇高精神旗帜前进呢?

人性的美,可以点缀社会;信仰的崇高,可以提升境界。然我们根本上需要的,是完备健全合理且人性化制度的规范和约束。

孱弱的古稀老人孤单艰难地拖着病躯用血与生命为孩子们的学费拼搏着,贫困失落的象牙塔学子在他人异样的目光下卑微地过活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向权利掌控者阿谀谄媚捧金献银着,纳税人的血汗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被肆意挥霍着。新富们如帝王般香车宝马在路上横行着,乞丐们如奴隶般苟延残喘在道旁乞讨着;我们在西餐厅、KTV潇洒自如地出入着,农民的孩子在田埂上、草垛旁无助地叹息痴想着。如果天地间真的有杆成秤,我听见支撑秤杆的天平将要断裂的声响……

我期待那个“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的全面小康社会早日来到。我期待看到合理税制规范下高收入群体将一部分零余作用于社会需要帮助的人,我期待看到白先礼这样孤独病弱的老人得到社会良好的赡养和照料,我期待看到贫困的孩子都能享受到真正的“义务教育”,我期待受捐助的学生可以怀着感恩的心有尊严的快乐生活。

我相信明天会更好,我相信有一天,走在街上,我可以在他人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笑。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