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间一点点流流逝,留下的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偏僻的山林,古老的痕迹,匆匆的路人,心灵的记忆。多年不变的是什么?历史的沉淀,人类求存的故事?向往过去,还是期待将来,能够把握的还是现在。
文章没有多美的语句,多妙的构思.放在此处也是有点不妥.且当流水帐看看吧. |
|
这里所写的是三年前的事了。随着徽杭古道的开发,我所经历的那次艰苦而纯粹的"野味"已不可能重现,故记之。
有人先我们一个月去过了,我们打听到这个消息后本科班上的六个同学就立即动身去了当时还未开发的徽杭古道。我们只备了吃的和水,每个人带了个床单就出发了。
从杭州出发,西站到昌化。到了那里我们到处打听都没人知道哪里是我们口中所谓的徽杭古道。幸好有一位司机隐约记得,我们就包车去了。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边上,司机说到了。我们看见了远处蓝蒙蒙的山,那就是传说中的蓝天凹(坳?我也不知道,呵呵)。路边几个村民在大袋大袋地装着刚摘下来的西红柿。村庄里,老人悠闲地串着门,小孩互相追逐嬉戏,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们。现在想来,当时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他们耳熟能详的蓝天凹、徽杭古道会在短短的几年传遍大江南北。我现在挺想知道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像三年前那样平静地采摘着西红柿,抑或是家家户户都开起来像梅家坞这样的农家餐馆?
老人们热心地给我们指路。于是,我们正式地出发了。村子在山脚下,从村子上去还需要爬挺长的坡,幸好前辈们已经修好了阶梯,但是肩上沉甸甸的包使我们越走越慢,一路的风景都没心情看了。只记得阶梯修在山崖边,山下是茂密的森林。
一个中年男子挑着一担不知道什么东西超过了我们,对我们说了一句:"前面不远了,快到蓝天凹了。"顿时给了我们勇气。终于在不久以后到了蓝天凹。那是个很神奇的山坳。两山衔接之地,矮草丛生,而不远处则长满了树木。远远看去,很明显的一个"凹"字形。这也是我一直不知道用"蓝天凹"好还是用"蓝天坳"好的缘故。
休息一阵以后,我们继续前进。在后来的5min之内我们见到了离开村子以后的第二个人,一位餐馆兼旅馆的负责人。当时我们想鬼才来这样的地方住上一个晚上呢?当然,后来证明我们是错的,不过这是后话了。时间还早,我们打算继续前行,在前面预定的地点露宿。
走到那个预定的土坡--还好,平整,倾斜度不算太大,上面一些稻草依稀可以看出一个月前那一队睡过的痕迹。他们告诉我们这里有个大爷在,可以找他借点东西度过一夜。可是在旁边的小屋里没看到人影。怕到晚上的时候还见不到大爷,我们商量继续前进,前面也许有人。
古语云:"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户人家,两间土坯屋。主人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如一切没有条件的乡下人一样,未经装饰的脸上稍有生活的刻痕。但这个女子仍然有些不同,如果让从文先生对她做个评价,他一定会说:"(这个女子)的确是一个美丽的生物。"她的家离古道仅十米左右,中间是一个山涧的底部,由于天旱无水,涧中仅仅是一片湿漉漉的土而已。她有些好奇地望着我们,仿佛我们是外星生物。见到她的土屋和周围一片凹凸不平的杂草地,我们未免有点失望--我们的本意是找个旁边有人家的平地露宿一晚。
有些无奈,我们记起水不多了,恰好能在这里补给点。当我们向她说明的时候,她才急忙走进屋里,一边拿出热水壶,往我们的水瓶中灌水,一边和我们说话。我们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顺便了解了些情况。
别过她以后,我们继续下坡。过了段路,路面于山涧之间的高度差越来越小,水多了起来,冒出地面,生长着许多细小的生物。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那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螃蟹,可惜水边长满灌木,上面的生物肯定不少,怕有什么闪失,不敢去动它们。
终于,在那位女子告诉我们离她家仅8里左右的路我们走了近3个钟头之后,我们走出了蜿蜒于那片山峦迭出、郁郁葱葱的小路,进入了仍然是郁郁葱葱、山峦迭出的大路。这里的大路仅仅容得下一辆载重大约5t的货车,沿着山脚挖下土方而成。一片红色的泥土,晴天有风的时候是尘土飞扬,雨天一定是泥泞不堪。
下雨。躲雨。时间就这么嘀嗒嘀嗒地过去了。等雨停了的时候,天已经有点暗下来了。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好在小溪边上的石砾滩里过夜--不过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极其英明的。夜悄悄来临了。我们趁着天未完全黑搜罗了一些干柴,铺上一次性桌布,床单,点火吃饭。 累了一天,大家都很想睡,不过只能轮着睡了。火不能熄,何况地方不大,容不下六个人。睡在凹凸不平的石砾上的感觉让我怀念学校的硬板床,凌晨的寒冷让我怀念学校那冬冷夏热的寝室。这里唯一的优点就是没有蚊子。
很早我就醒了。还有个同学一个人在拨着火,于是我们小声地聊着,等待天亮。
夏天天亮得很早。很快,周围都亮了起来。大家都起来收拾了一下,稍微洗漱胡乱吃了点早饭后,抓了几只挺大的螃蟹就上路了。
清晨,凉风习习。走了不远就看到了一座上挡在路中间,把道路劈成了两半。山不高,像一个窝窝头。可能由于处于山区的缘故,云雾笼罩着它,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经过前一天雨水的冲刷,分外地绿。再走了一会儿,人家多了起来,路上成群结队的孩子们背着书包(那天9月1号了),在悬崖边的小道上笑着走着。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工人,问过了路上的行人才知道原来是想修个水坝。在与路相隔一个宽几百米深几十到几百米的对岸施工。当时我们就想,哪里来的水?可是没有多问,现在想来应该在开发缆车之类的。
前面就是一个门,上书:江南第一关。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是沿徽杭古道从浙江走到安徽,与现在的走法恰好相反。门旁边就是一个简陋的庙,大概是土地庙吧。已经没有神位了,可惜!
继续前进,路与下面的"悬崖"高度差渐渐变小,离小溪越来越近。"水至清则无鱼。"在那浅浅的水中我们没有发现鱼,而只是看到那一群群成年的未成年的"鱼"欢快地叫着笑着。
后来我们巧遇一位好心的货车司机,问路的同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免费让我们搭车去离我们目的地最近的小镇,下车后还告诉我们该怎么乘车到绩溪--胡core的故乡!
直到下车后我们才发现如果不是他的帮助,我们一定不可能当天返回杭州。那路程相当的远,我们相当的感动。
到了绩溪,买票,吃中饭,坐了5h的车回到杭州。我的徽杭古道之旅就完成了。
徽杭古道,现在不知道开发得怎么样了。那里的人还像我们当时去的时候那么善良淳朴么?有时间一定再去一次,感受那里的变化和一些亘古不变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