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苦是佛家的说法,即所谓: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人总是在这样的轮回中失去一切,终于寂灭。
第一次看见人生七苦的提法,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悲天悯人的感觉,后来知道了原来是出自佛学,再后来,也读了一些类似于《金刚经》之类的佛学书籍,大部分是南怀瑾点注的,如果直接读原著,有点吃力,很多话无法理解,所以只好借助大师的点拨,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将,我读的应该是南怀瑾的《金刚经》,而不是释迦牟尼的《金刚经》,各人都有各人的理解,难免在点注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法,好比朱熹眼中的《论语》和孔子的原意可能完全不一样,当然我们自己理解的《论语》和孔子的意思也不会一样,这样也好,用到的时候可以各取所需。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终究避免不了,既然避免不了,那么就坦然面对吧。
生
我不知道为什么“生”算七苦的第一苦,一直以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是一种喜悦。是给父母,给家人带来无尽喜悦的事情。然而佛教里,人生到这个世界不过是来受苦的。
早先,同事老婆生了双胞胎儿子,整个办公室都洋溢着喜气,互相在揶揄,说着谁谁没有生儿子的命;说着年轻人该去取经,学学如何生双胞胎。
后来,自己也有孩子了,从老婆怀孕开始,我们就一直为他的出生做准备,阅读各类相关书籍,和有小孩的同事请教,逛商店直奔婴幼用品区,购置婴儿用品,给老婆加强营养。考虑到老婆单位的某些原因,让老婆辞了工作,专心在家准备生孩子。怀孕期间一直为肚子里的孩子操心,每次体检后结果出来以前都很紧张,还好一切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脐带绕在脖子上了,医院建议不要顺产了,剖腹产吧。于是再托同事找了医生,定了日子。
孩子终于出生了,是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六斤三两重,看起来不算胖,皮肤粉红的,哭的声音很响,很让人爱怜。
五个月的时候,孩子积痰厉害,医生说有支气管炎,挂了四天水,针扎在头部,护士先用剃刀剃去一块头发,然后扎针,孩子哭得我们都很心疼。
孩子渐渐大了起来,已经认识父母了,逗逗他就笑得咯咯的,非常讨人喜欢。
从此,我们就不再是为自己活着了,还有一个小生命需要我们的呵护。
老
老是什么,现在的我实在是没有概念。记得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一个女孩,就对她说:“我爱你,我要你永远也不会死去”。后来,那个女孩很老了,但是因为阿波罗的这句话,一直死不了。她的孩子问她有什么愿望,她说非常想死去。这在我们这些凡人是难以理解的,谁不想长命百岁呢。
然而随着年龄的长大,看着那些刚毕业的同事的朝气,终于感觉自己在慢慢变老,不仅是年龄,主要还是心态。慢慢的也开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太会为什么而激动。激情和梦想比青春老得还快,很快就丧失殆尽了。每天机械的上班下班,画图拿钱。对很多东西失去了兴趣。
这就是成熟以后的生活么?以前看别人这样混日子,还鄙视过,觉得我自己肯定不能这样。可以时间还是磨去了一切。
父母则越来越老了,猛然间都过了60岁,退休在家了。电话里听到父亲跟我说他办好了退休的手续时,我还愣了一下,才想起来,我30岁的时候,父亲就60岁了,是退休的年龄了。
人老了以后身体总会或多或少的有点小问题。父亲的听力下降了很多,说一句话常常听不清楚,母亲的身体也不太好,有糖尿病,她自己的心理负担太大,也影响了病情的好转。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常说:“以前没钱买什么好吃的,现在条件好点了,却因为这个毛病,忌口,也没办法。”
病
年轻的时候,生病的感觉并不都是坏的。在家生病,有父母照顾,总还感觉安慰一些。在学校的时候,如果生病了,会有一帮同学在身边,帮忙打饭的;陪去医院挂水的,让人感觉兄弟们的友情。
一个人在异乡工作,遇到生病实在是心情糟糕的事情。独自躺在床上,想着连口喝的水都没有,只好挣扎着起来自己烧开水。这时候,就想,也许该结婚了,至少有人为自己的病心疼啊。
生病这事情,谁也避免不了,且不说这年头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光是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就可以压垮很多人,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我自己现在也常常感觉很疲惫。原先经常打球,体力还好点,现在没时间打球了,身体也胖了两圈,体力也下降了,血脂也上升了,还脂肪肝了。稍微连着加几天班,就容易感冒。
总之,不管大病小病,都是一种煎熬。说他是七苦之一,也最没有什么异议。
死
有一种说法是:死是一种解脱。虽然如此,绝大多数人还是怕死的,也很忌讳这个字,我写的时候在想,是不是该跳过这个字。我没有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没有勇气直面死亡。也许再活30年能有这样的勇气吧。
关于死的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在奶奶家住着,村里的舅奶奶去世了,当时的感觉非常害怕,晚上也不敢睡觉,至于为什么害怕,也说不出来。
后来,自己的爷爷奶奶去世,很伤心,却不害怕了。
前些时候买了份保险,给我自己的,受益人是老婆和孩子,之所以买,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老婆没有工作,房子还有四十万元的贷款未还,家里的主要收入靠我,如果我有意外,母子俩的生活会有问题,不能不防范一下。卖保险的业务员也是靠这点打动我的。所谓后事,还是要准备一下的。
怨憎会
这个世界,没有谁没有恨过别人。由爱生;由仇生;甚至为一点小事情。小时候,可以为一个苹果或者一个玩具而恨过别人,不过也很快就淡忘了。然而,很多仇恨真的能那么容易就忘记么?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乃至于国与国之间的仇恨总是世代相传的,所谓世仇和世交,总在演绎着不同的版本。仇恨也许是个极端,轻一点的,怨恨总是有的。
一个人的内心被恨所燃烧,必然会丧失理智,给自己和他人带了更多的痛苦,并且怨怨相报何时了。
然而,佛的以德报怨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么?从释迦牟尼舍身喂虎到圣雄甘地的不合作,印度的大众终究还是受苦的多。有时候想想,倒不如基督教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爱别离
难过的事情莫过于在车站的分离,总有一股想哭的冲动。然而自己还是经历了太多次的分离。虽然不是什么生离死别,但是每一次还是很难过。
毕业的时候,看到有篇文章说:毕业酒会上两个经抱头哭完后说:留个姓名和电话吧。是不是很奇怪?其实我在学校也有几个经常在一起打球的外系的同伴,每次打球都遇到,还真的不知道彼此的姓名。我没有这样的冲动,跑去说,嘿,咱们之间传切球很默契,你叫啥名字?毕业了就再也没有遇到过。
和老婆没结婚以及刚结婚的日子里,两个人分在两地,要么我去车站送她,要么她送我,总是很伤感。看着火车慢慢的启动,越来越快的离开,她就忍不住哭。
唉,别离二字,历来都是一幕悲剧。
求不得
人总是不知道满足的,所以“求不得”对一些人来说是最大的苦了,真正能做到知足常乐的毕竟是少数。
梦想自己能过简简单单的生活,打打工,做自己喜欢的职业,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逛逛西湖,喝喝龙井,找两、三个朋友(不必一定是知己)聊聊天。然而如果现在真的就过这样的生活,我就真的能心静如水么?恐怕还是波涛起伏多一些吧。
佛说,那是因为人的贪欲,贪的未必就是钱,也有人贪名声等等。总之心里有所想,有所求,就必定有求不得,就必定会受到求不得的煎熬。苦行僧的修行,也得要一口水、一口米活下来,才能继续修行,况且修成正果的目的也是有所求。
本来,人生七苦是佛教的提法,目的是为了劝世人看清世界的苦,而修行为来世的乐,或证得最后的功德而成佛的极乐,因此是应该放在一起统一理解的。如果能舍弃七苦,便可以到极乐。然而,看破了红尘又如何?撇下一切终究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小乘修行不是我推崇的,只渡自己难免自私,和佛当初的想法有违背,当然,如果人人都约束好自己,那么整个世界也就清静了,小乘还是有可取之处,也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修行的境界,大乘则要渡众生,当年玄奘在印度学习和修行的就是大乘,修大乘要有无私的心,是很难的,通常给人帮助总要回报,哪怕要一声感谢,也是一种回报,真正的大乘是不要任何回报的,哪怕帮了别人,被报冷眼,也不会往心里去,所以修大乘要有所成就是很难的。然而最难的是金刚乘,一般现在很少提,所以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大乘和小乘,却不知道金刚乘,这是因为金刚乘的修持最难了,一般人很难把握,表面看,金刚乘全然不要任何禁忌,只求最后的结局,所以就不知道怎么修持了,我也难以理解,所以就不多说了。也许只有佛自己修得了金刚乘的境界吧。
现在人烧香拜佛,求平安和保佑还说得过去,求升官发财则差之远矣,佛祖自己啥也没有,怎么会给你。可是大家终究看不穿尘世,这也就算了,很多寺庙借机敛财,最恶毒。
我现在把释迦牟尼看成一个思想家,一个哲学家,更多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身体力行的创立并推行自己的想法以求得世界的富足与太平,而佛教只不过借了他的名而已。
“如来”,如同来过,如同没有来过,倒底有没有来过?谁知道呢?人生七苦,也就一个苦字罢了,经历之后也未必说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