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我的青春 > 正文

漫漫求学路

2005-05-07 22:00:54    蔡敏敏 虞晓群/求是潮

前记:对于叶高翔教授的了解,是在进入浙江大学以后,频频出现在高年级的学姐学长的口中,“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浙江大学四大才子”……每每听他们说起,他们的脸上总是抑制不住地流露出敬佩与崇拜,于是,一种叫“仰慕”的情绪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我是在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从事我最喜欢的工作。”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再干20年,拿出一些“像样”的研究成果。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发明权有国界。”

—-叶高翔

人物介绍:叶高翔,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从事凝聚态物理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项目,独立主持并圆满完成“以流体为基底的薄膜物理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最近,又荣获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还被教育部评选为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主持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物理――唯一的选择

不像我们现在,叶高翔教授求学的年代正是动荡的文革时代。不过,幸运的是,作为家中的老二,幸运地留在了城里工作(哥哥和弟弟都下放到了农村),即使这样,他还是盼望能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叶教授77年参加工作――在一家小陶器工厂当电工。78年,凭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考上了杭州大学物理系。说起上大学,叶教授说:当时人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区别(因为他来自湖州长兴的一个小镇,别人都认为考上了大学就是意味着今后可以进入“穿皮鞋”的行列,过上富裕的生活)。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物理这个专业,叶教授有他的打算。

首先,得益于他中学的物理老师。记得有一次,他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速度超过了光速,那么,他将会看到什么呢?”一个简简单单的关于相对论的问题,却引起了年轻的叶教授的无限思考,从此,他便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这样说,叶教授踏上物理这条道路与他的物理启蒙老师的激发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当然,叶教授也坦言,另一个原因也是出于无奈。因为他本人在中学的时候文科成绩一直不好,因此,在大学里他选择了典型的理科专业 -- 物理学专业。事实证明,叶教授的选择是正确的。

名师――终生的受益

谈起老师,叶教授一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在浙江大学(包括原杭州大学),无论是在接受本科生的教育,还是后来攻读硕士、博士,他很幸运地碰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授和研究生导师的指点。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修为与成就,而且还拥有很优秀的思想品质与人格魅力。他们不仅教会了叶教授如何做学问、搞科研,为他今后从事物理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还教会了他许多做人的道理,并且一直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对叶教授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些影响与感染是深刻而永恒的,对于叶教授的毕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这其中,叶教授特别提到了他在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时的两位导师—-龚尧圭教授和和张其瑞教授。龚尧圭教授是叶教授的硕士生导师。这是一位十分严谨的教授,研究数学物理方程、群论等方向的课题。龚教授有着很深的学问,精通俄、法、德、英、日五国语言。叶教授特别感谢他给自己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物理基础,使得叶教授在后来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有了较好的地基,得以一步一步攀登物理学的殿堂。同时,龚教授严谨的学风也深深地令叶教授折服。“扎实基础,切莫急功近利”是龚教授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叶教授时常与自己学习、研究相对照的准则。

张其瑞教授是叶教授的博士生导师,他与龚尧圭教授似乎有着不同的风格,他十分提倡“创新”。还记得叶教授刚刚进入博士生学习阶段的时候,他就交给了叶教授一套制备薄膜的设备,还丢下一句话:“希望你最好要自己创新,不要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于是,叶教授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的进展。在这之中,叶教授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又不断推翻原来的想法,一步一步艰难向前。在导师的影响下,叶教授对于“创新”有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不久之后,有关“陶瓷断裂表面金属薄膜物理特性”的研究论文发表了,使得叶教授第一次收获了创新的果实,更是确立了他对于创新理念的追求。直到后来,叶教授关于“液面镀膜”新思想的提出,都是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结果。

两位导师追求严谨与创新的学风为叶教授的物理之路营造了一个优质、全面的学术氛围,叶教授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注意集合了两位导师的优点,使得他能活跃而又不失缜密的思考问题


创新―一直的追求

“创新”,是叶教授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词。他常说:“创新是没有极限的,不要有所顾忌,要勇于创新,勇于突破。”
“我不喜欢模仿别人,我喜欢别人模仿我。”
“今天的学习,明天的创新;今天的模仿,将来被模仿。”

他常拿建房子作为例子:在大街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千篇一律的长方体的房子,还可以看到它们一个一个地被推倒;如果你能够设计出类似杭州的 “平湖秋月” 或类似 “悉尼歌剧院” 那样的房子,那么就没有人敢来推倒它,因为是独特的,是创新的,如果将来由于年久而塌掉了,后人会一模一样再把它修建起来。

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叶教授对创新的追求。“液面镀膜研究”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期望与要求

最后,叶教授根据他的大学之路,并结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与要求:

1) 要有创新和严谨意识: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还要将创新意识和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

2) 要有诚信意识:发达国家十分推崇个人诚信,这是每个人必备的条件。我们国家,现在也越来越重视诚信了;

3) 要有合作精神:21世纪,合作将成为主流,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当代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要争取 “1 + 1 > 2”;

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人的一生,失败是很正常的。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看得很可怕。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失败” 是一种财富,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这是叶教授对我们求是学子的期望。以此为勉,我们的人生之路将会走得更好。

叶高翔: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7月生。1982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7月在原杭州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4年11月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物理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德国于利希(Jülich)研究中心以及德国亚琛(Aachen)工大学术访问或合作研究。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职务。曾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浙江大学教书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1998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

曾担任"近代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薄膜物理学"、"群论"、"固体理论"、"高等统计物理学"以及"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讲工作,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工作。率先开展了以液相材料为基底的薄膜物理研究工作,并在液面成膜机理、非平整表面效应、薄膜内应力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改变了"固体薄膜基底"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薄膜物理的研究领域。先后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Surface Science》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约40篇,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最近,叶高翔教授又荣获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还被教育部评选为2004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主持人。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