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推崇‘学以致用’”的思想,缺少西方那种“求真”、“求美”的精神,以致我们通常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适用知识。由此产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了自身的工具化;同时也离真正的科学精神、离科技创新的目标越来越远。
科学唯真,文艺唯美,真与美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通过文艺,科学家可以享受到一种与专业互补的陶情怡性的娱乐,还可以从中获取灵感,激发想象力,有益于研究工作。“灵感?想象力?”是的!科学与文艺一样,也需要灵感,需要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通常我们的工科教育是纯理性的,真理式教条,这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工科学生发散性思想的发展,消磨了想象力,然而工科教育的这些缺点却正是人文教育中热情、奔放、深沉又发人深省的妙语所能弥补的。浙大材料系系主任赵新兵老师曾在一次报告会上通过关于草药方面有趣的几个例子来告诉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搞科研的必要性 “古代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路路通可气喘,为什么呢?路路通茎内有空洞,所以可通气;竹叶针可消火,为什么呢?竹性凉,吃到肚子里凉快;珍珠可明目,为什么呢?珍珠有光泽,明亮;……这些都是大胆而简单的想象,就现在看来这些想法实在是荒唐可笑而又不科学。但我们必须明白,想象可能会错,但如果没有想象,我们连错的机会都没有,同时也就失去了发现的机会,况且学习的目的不就是去伪存真吗?” 当然工科是以试验为基础的,赵老师并不是让我们做没有依据的胡思乱想,他只是希望我们能拓宽思维,不要钻在前人数不清的公式、定理中失去自己想象、创新的空间。
回想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不难发现真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得自然科学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否定了中世纪时流行的“地球中心说”,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伽利略研究了物体下落等问题,奠定了近代动力学的基础;尼德兰外科医生维萨留斯创立了科学的解剖学;英国医生哈维以解剖学为基础,发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人文思维是形象思维,具体到在科学研究上有什么“一对一”的效果呢,应该说没有,这是因为人文思想的效用并不能立竿见影,它不可能帮你推导某个公式,但它可以帮助你稳定情绪,拓宽思维角度,调动你推导公式的积极性。爱因斯坦关于光速不变论的最初想法就来自于他的形象思维,小时候他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光以每秒近30万公里的极高速度飞驰,忽发奇想,“假如一个人能以光速和光一起跑,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你不妨这样想便可了解一个大概:当你面向银幕看电影,银幕上的图象借助光线进入你的眼睛,你看到了电影变化着的图象,一切都很正常。现在想象你的座椅装上火箭带着你以光速退行,按照经典物理学奇怪的事发生了!由于你和光跑的同样快,你的眼睛里老是同一束光束,你看到的永远是同一帧画面,活动电影变成了固定的照片——时间停顿了!一切运动停止了!再进一步设想你以超光速退行,你追上光了!不可思议的怪事发生了:这时你回过头去向后看,看到的是倒放的电影——时间倒流了!因果关系颠倒了!年轻的爱因斯坦直觉地判断:这不可能!人永远追不上光。而后,他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光速不变原理。
人文思想的效用不能简单的用对数理化有没有用的问题来评价,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70%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例子,他的小提琴演奏,远远超过一般人,技巧非常高超纯熟,或许相对论的提出也正得益于他的音乐素养吧。浙江大学1998年实现四校合并,且安排不同专业的同学统一在紫金港学习,为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学生之间进行无障碍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科技的教育让一个人学到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手段,那么,人文素质的提高则更多地让人学到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思想修养。人文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特性并不取决于遗传基因而是人文,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人文就等于丢失了身份证,成了地球上无人看得起的“黑户口人氏”,只是一个群体,而不能称之为民族。在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就会落后,就会衰弱,一打就垮,要痛苦地受人宰割;然而,没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空虚,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与鞭打。
同样人文也是一个学校的身份,“求是,创新”就是浙大学子的身份证。“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要有刻苦耐劳,富于牺牲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以使“真理卒以大明”。这是浙大人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几十年来优秀的浙大学子牢记竺可桢老校长的这句话,在学校刻苦学习,在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为浙大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文氛围的营造方面我们作的还远远不够,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还不是很高,以至有人说“浙大出高级工程师,却出不了领导者”。培根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化学院副院长叶志镇老师认为:浙江大学学生应追求卓越,同时作到“三高”,即智商高、情商高、志向高;“三挑战”即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挑战权威;“三好”即学好、作好、讲好;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还要注意政治、经济方面的学习(他本人就曾自豪地告诉我,他在大学期间的马哲课,政经课等均没低于96分,这些都使他在现在的各项工作中收益匪浅)。叶老师建议人文学院除了开设众多的全校公共选修课外,最好能组织一批有影响力的老师以讲座的形式传播人文思想,包括哲学、经济、政治等;学生则应当自发建立论坛性质的组织,不分学科就学术或其它社会问题相互交流思想,形成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