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我的青春 > 正文

青春纪念册(西溪篇)

2004-05-27 21:34:33    浙江大学文化素质网

——写在校庆的日子里

五月即将走向尽头,如火如荼的夏日一天天逼近。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

西溪的竺园是闹市中的一片净土,挺拔颀长的树木将凉意永远留在夏日。采访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展开——两位中文系的学姐:一个保研,一个出国。

三个女人一台戏,外加一个学长,气氛颇为轻松。


关于校庆:

记者:问一个土问题,知道校庆是哪一天吗?
学姐:5月21号吧,那几天一直看到许多已经毕业的校友拿着dv将学校的角角落落拍个够,真的相当有感触,再过几十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四年,真的很快。

记者:经历了四年的校庆,你们认为一系列的校庆活动有必要吗?是否有流于形式之嫌?
学姐:校庆是肯定有必要的,对于百年名校来说,一百多年的历史培育出了多少“求是”学子,大家都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都散去了,忙着属于自己的事情。只有在校庆的日子里,大家才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回忆往昔,分享现在的欢乐。

是否流于形式,怎么说呢,还是要看那些活动的实效性如何,总体来说,我经历的四次校庆都觉得是蛮成功的,虽然也会有小的疏漏。

记者:你觉得校庆的意义在于什么?
学姐:其实有一点我上面已经讲到了,让分别已久的老朋友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相聚一堂。我们也是快要毕业的人了,对这点是很看中的。还有就是让你们这些小家伙(笑)记住浙大的百年历史。

记者:你来浙大之前,对“求是”校训有何了解?如果了解的话,之前的理解和现在的理解又有什么不同?
学姐:没来以前我听老师将过浙大的“西迁运动”,那个时代,那种精神,我被震撼了,真的。他们那代人凭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创了浙大今天的辉煌和绚烂,“求是”精神也是从那个年代流传至今的。我还记得叶高翔博导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把成为东方剑桥当作一种荣誉,使剑桥成为西方的浙大才能让我们感到欣慰。这或许是一句戏言,但确实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求是”精神不能挂在嘴边,而要体现在我们浙大学子的行动上。只有如此,求是精神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关于大学:

记者:快毕业了,回首四年大学生活,留下了哪些难以忘怀的记忆?
学姐:完整的大学生活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学习和生活。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是将学习放在第一位的。大学的教学和我们之前所受的教育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点相信你们也能感觉到。

谈及大学生活,我个人认为老师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大学四年,如果你的心中有几位难以磨灭的老师,那么你的大学生活是成功的。我还记得有一位教物理的老师,对,是叶高翔老师,他能将枯燥无味(在文科生的印象里)的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从到课率就可以看出老师的个人魅力。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个人的人生观也在无形中改观。这些影响都是一辈子的。

大学生活中的生活最主要的是同学之间关系的处理。都说大学是一个把一大群陌生人集合在一起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必然会在性格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是这样一种磨合和互融的过程。有些事情你退一步只是吃个小亏,事后的收获却会很大,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不可以斤斤计较。(爽朗地笑)我感觉自己在这样一种磨合中心态趋于平和,这就是成熟吧。

记者:刚进大学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落差感,可能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那么你当时是如何为自己定位的?
学姐:浙大同北大和清华等作为百年名校,在我没来之前总觉得是高不可攀,其实真正进来之后也没有多大的不适应,所以心态的调整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要在大学里有所作为对自己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要有明确的目标,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人,然后就去接触这样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在交流和沟通中完善自我。

但是现在有很大一部分人虽然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一定的关系。


记者:都说紫金港很现代化却缺少一种文化积淀,那么,四年都生活在西溪的你们对浙大的校园文化有哪些个人的看法和感受?
学姐: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在我看来,学生会、团委和各种各样的社团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西溪这边的文化气息相对比较浓厚些,毕竟文科都在这里。文科生激情勃发,对社团倾注更多的情感和兴趣。但是文科生个性都比较张扬,喜欢个人自由,重视个人感受的居多,这可能会导致社团缺少一股凝聚力。玉泉那边的社团凝聚力会比较强点,但激情可能就没我们这边强。这大概是文科生的感性思维和理工科理性思维的区别吧。

还有一点我觉得参加社团的学生都止于大一的新生,大二的有那么一部分,而大三大四基本上就没人会去参加。个人感觉这是一种文化的断层(可能说得严肃点了)。


记者:经常听到有同学埋怨自己没有机会,千里马没有伯乐来识,你对这种机会的把握是怎样看待的?
学姐:其实学校提供给我们学生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主要还是看你个人是否主动出击去把握它们。能来浙大,大家在能力和智力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四年以后却会出现迥然不同的局面:有人是教室寝室两点一线,默默无闻;有人则活跃在各个舞台上,风光无限。

当初我进学生会也是一种偶然,抱着想找点事做的心情进去,在那个舞台上,一大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工作,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所以机遇还是要自己去把握,积极主动地去展示自我的才能才是上选。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