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1936年,汤永谦先生,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位深深喜欢化工的人,来到了浙江大学,开始追逐他开办化工厂的梦。那个时候,他们每学期要修30几个学分,每个礼拜都有考试,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对于外在的环境,注意得很少很少。但是,汤先生告诉大家,尽管学习紧张,但是那时的课外生活也很丰富,似乎浙江大学的学生历来就很有这方面的才华,那时候的浙大已经有了52个学生团体,而汤永谦先生的太太姚文琴女士就一直是学校合唱团里的主力。 西迁的日子 当老校区的游泳池刚刚才造好,汤先生这位热爱运动的学生正为此高兴的时候,日本兵也打来了,而且离学校只有90 公里。这种危机的情况下,竺可桢校长带领着全校师生开始了西迁的历程。 3年中,从江西到广西,从广西再到贵州,这段历程是艰难和艰险的,有句话这样来形容西迁,“逢六进一”,意思是说吃六口饭,吃一口菜,可见当时的艰难。但是这样的环境下,浙大学子与老师同患难,共甘甜,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妻子是日本人,还有六个孩子,在西迁这段艰难的过程中,学生们帮他带孩子,而这位日本太太则自己到河边去挑水,否则就没水喝。有一段时间,很多同学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没钱了,另外有钱的同学就很慷慨得把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办一个化工厂一直是汤先生的梦想。毕业后,他不惜变卖了书籍衣物,在遵义创办了“中华肥皂厂”,服务于抗战后方。由于当时的遵义还没有肥皂,所以他的厂一直效益很好,很受遵义人的欢迎。为了扩大规模,汤先生决定在桂林办一个新的厂,当他将所有的钱投入到了新厂的时候,新厂房给日本人炸掉了,所有的一切都没了。就在这时,美国来选科技员,汤先生考取了公费留学生。那时的中国人在美国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汤先生初到美国,也有被人拒之门外的经历,但是凭借求是学子的素质和才华,它不仅顺利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习,还创办了克里特公司,成为了华人中的佼佼者。 回报母校之恩 汤先生说,浙江大学的学生学习上是没问题的,但是应该多多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母校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他决定捐赠一所活动中心,为同学们的课外生活与交流提供方便,也算回报母校对自己的恩惠。另外,他还为浙大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多的事,他说,将钱投入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强国,强校。 访谈结束了,受到汤先生资助2003年到美国学习的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将他们在美国的感受编成了集子送给汤先生,表示对汤先生的感谢,此刻,掌声不断,那掌声里有对汤先生真心的感谢,也有对他人格魅力的景仰。 (文 求是潮记者张勰/摄影 卢绍庆) 【汤永谦姚文琴夫妇简介】 汤永谦先生是浙江鄞县人,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留校任助教。1942年浙江大学化工研究所成立,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44年考取全国赴美留学生。1945年赴美,开始半工半读,在西屋公司和化学工厂实习和工作,并进入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美国标准包装材料公司从事研究工作。1952年后历任该公司开发经理、品质经理、技术经理和分厂总经理。1967年创建特克里公司,任总裁,直至1995年退休。1997年被浙江大学授予名誉教授。汤永谦夫人姚文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系,在联合国国际学校从事儿童教育事业近40年。近年来,姚文琴女士在浙大幼教中心设立了姚文琴工作室,悉心指导浙大幼儿教育工作。 汤永谦夫妇于2000年捐赠240万美元建设永谦学生活动中心,捐资25万美元在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设立汤永谦奖学基金;2001年又捐赠166万美元建造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每年捐赠20万美元建立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基金;捐赠100万人民币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教育基金;捐赠300万人民币组建浙江大学文琴艺术总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