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驿路心语 > 正文

小吃

2004-05-27 18:35:44    兮

编者按:女生在很在意吃的哦,呵呵

小吃
既然要介绍小吃,当然是要从自小长大的家乡开始了。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我套用一句“山珍海味,不如家乡的窝窝头”。不恰当的是,标准江南特色的家乡真没什么窝窝头,姑且为之吧。

提到了小吃就不得不先让我奶奶上场。我奶奶手细,什么五花八门的糕点吃食都能整出来,做的小菜比老爸又高了一个层次,想想晚上做梦了都要流口水。现在交通发达,国家政府还提倡“走出去”战略,大江南北、五颜六色的美食来了个大杂烩。粽子之类的南方小吃想必大家早见怪不怪了,那就节省点笔墨PASS。首先我隆重推出青米团子(又称青米果),名字的由来我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直接套用方言吧,不过也恰当的点出了这样小吃的特点。它是由一种叫“青”的野菜做成的,处理起来有些道程序。先把“青”煮熟了捣碎,伴了半生的米粉,由着模子印,在这里“青”必须捣得烂,否则植物的根茎非常轫,嚼着觉得没劲头。最后的步骤就是蒸,老家是把青米团子放在菖蒲叶子做底的大蒸笼里用文火慢慢煮熟。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新鲜荷叶做底,那味道就带着荷叶的清香,放在嘴里野菜特有的味直往心里冲,丝丝连连,绵软香甜。各个地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往青米团子里加馅,有豆沙的、芝麻的、鲜肉等,口味迥异。这一小吃在清明节前后常见,所以我也不能排除方言指的究竟是清明团子还是青米团子。青米果即可以裹腹又有品尝的价值,所以爱吃的人很多。只是近年来已经很少有自家做的青米团子了。看着田埂上鲜嫩的“青”自生自灭,不免有些遗憾。

除了青米团子,比较特殊的也就算“冻米糖”了。记得小时侯快到过年就兴奋开了。一瞅见爸爸大早赶着上镇往家里搬黑芝麻、花生仁,加上大米,这就是冻米糖的主要成分了。首先要把精选大米用洗净的沙在大铁锅里炒,直到一颗颗鼓胀胀的,白白胖胖的像泡沫小球,还泛着金黄的光。如果馋虫上来,忍不住想尝新,也无妨抓个一的碗炒米,放些白糖用开水一泡,拿了勺子舀着吃,嘴角还挂一颗米粒,逗得劳作的大人笑骂一气。吃完了接着看下一道工序。这里有一样东西忘了介绍,没它可做不成好吃的冻米糖。那么多年了,仿佛觉得像是麻芽糖之类的,极甜极粘稠。我喜欢用手指沾着吃,嘬得咋吧咋吧响。由于不清楚其中的制作过程,那忽略不计吧。想来大家也赶快想听听这冻米糖究竟是老什子东西。。反正,最后摆在面前的是薄薄一片的冻米糖了,白色的炒米压成长方形,上面撒着芝麻、花生仁,颜色漂亮,条件好些的还有核桃仁。当家的爷爷向来比较挑嘴,他自己有一板冻米糖,像是专门为符合他的威严。冻米糖几乎都是由黑芝麻做成的,喷香诱人,惹得年幼的我常扒爷爷的石灰缸(我们那哟内石灰缸来存放易潮的食物)。他的缸子里宝贝的小吃可多了,他老人家比小孩子贪嘴。现在就不太有人稀罕冻米糖了,特别是小孩,从小各式的饼干就吃不完,对过年也没我小时侯的热盼。可是,没有冻米糖的新年,对我来说,就仿佛缺了一块,是再美味昂贵的饼干不能弥补的。爷爷的石灰缸早扔了,连带着童年里我魂牵梦绕的冻米糖。

不知什么时候起大街上常飘荡着一股醇醇的香味,伴随的是让小孩们激动的叫卖声:“烤番薯喽,烤番薯!”对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番薯的滋味走到哪带到哪。番薯也称地瓜,有许多种吃法。现在最常见的是烤番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还有一种焖的,常和老南瓜一快煮,是夏天下完田回来的最佳点心。在阴凉的树阴,美滋滋的啃几个大白薯,喝口凉白开,真是惬意无比。如果你看一下描写早期记叙农村的作品,一定可以看见“地瓜粥”的字眼。地瓜粥就是番薯去皮,切成大大小小的块,和米一锅煮,是穷困时期充饥的食物,现在不太多见了已。有一次老家带了几个番薯来,妈妈懒得收拾往杂物柜一塞就是一个多月。我灵机一动,洗干净了亲自做了一道菜。呵呵,冠名曰:青山白水,也就是韭菜炒地瓜。做法:把去皮的地瓜切成窄窄的长条,稍放盐,素炒。恩,竟然有不错的效果,一向嘴挑的妈妈也爱不释手,吃个不亦乐乎。OK,说据我所知的最后一个吃法吧。听说过番薯干没?我也已经好多年没尝过了,大有绝迹的可能。也实在是做太麻烦,先去皮的番薯煮得熟烂,放到石臼中杵成泥,切成长长的一片一片,再由太阳晒。呵,又想起小时候的顽皮事了。我那时就读的小学就在一个小山头上,山坡上常有人家在这晒谷子啊腌菜啊,当然也包括番薯膏。个人以为番薯膏的滋味比番薯干稍强一筹。我意志力极差,向来不能拒绝美食的诱惑,就像一般男生无法抗拒一PPMM的媚眼。食色,性也。为此,我不惜冲犯“小学生守则”,在某些风淡云清、日光灼灼之大白天,去小山坡“捡”不知谁家的番薯膏吃,也没少因暴食而拉肚子(说出来就很不光彩了)。好在没被逮住过,嘻嘻,在此特向那些大叔大婶伯伯大妈敬礼了。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我会义不容辞对番薯说三个字“我还偷”。好,说完了典故,继续我们的小吃之路。话说那些侥幸逃脱我的魔手的番薯膏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暴晒(夸张了),已经坚硬无比。如果你想证明自己的牙齿有多锋利,哪个牌子的牙膏有真效,就拿点暴晒后的番薯膏嚼嚼,所以我补充说明一下,之前我偷吃的番薯膏(罪过啊)绝对必须是要刚晒的。干这一行的必须眼疾手快,否则哪个想尝尝好吃的番薯膏可注意别嚼了舌头。不是我教唆你犯罪,遇到我儿时那种情形,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不是说了嘛,偷吃不算偷,食色,性也。但是恐怕再也没这种机会了。自从小学毕业离开老家,我就再也没见过藩属膏了,像童年一去不返一样,它也只成了我心底美好的记忆之一。又偏题了,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炒。本来带点乌青色的番薯膏一经沙炒,一下子炸成了红脸,连味道也改变了。但是,吃着番薯干总也找不到偷吃来的番薯膏那么美味的感觉了。

总结:家乡的小吃似乎都是甜腻腻的,多为绿色食品(你这不是废话,那时哪来大棚食物啊),炒过的。唠唠叨叨的一大通,还不如亲自去吃了。记住了,我的家乡是:富阳,富春江边的后花园。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