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实话,我是揣了报纸去听这个讲座的。我怕万一……无聊了怎么办。呵呵。结果到临水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还有十分钟就已经都坐满了。有票也不管用了,无奈,只好又坐地上了。 主讲席上还没有人,叶航老师站在讲台旁,看样子是充当主持人,足见这讲座的份量了。我们都期待着。两位学者准时出现了,一个机警风趣(汪),一个热情偏执(张),短短的几句简介很容易地就吸引了我。看四下无人注意,偷偷地把报纸藏进书包,^_^。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两位学者为我们奉上了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也积极提问。思考不及,只是很奇怪地有很多次感动,只能撷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以资共享,一同来思考这个事实上相当严肃的话题: |
|
汪:市场经济如此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前所未有的。人的精神生活,私秘空间全都被涉足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了很大一个问题。
张:以前我曾有过一种偏颇的认识,在“教授卖馅饼,北大破南墙开店”的触动下,认为我们的大学应该恢复蔡元培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人文主义大学理念,只要这样,问题就能够解决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理念呢?简言之,大学不是职业培成所,不是发文凭的地方,而是做高深学问的地方。后来发现,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只是回避了市场经济的存在。因为事实上那是无法抗拒的,在已经习惯了用钱来衡量的今天。那么市场生活和人文精神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调和的道路。可是这个关键在哪?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内心,独立自由的精神,而不能把什么都推给社会,说:社会都是这样做的,我不如何如何,就吃亏了。问问自己的心。
汪: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有交换的天性。然后按照诸如价格、效率的市场原则来制定歧视标准,因有资源的稀缺,通过歧视,竞争、市场就形成了。我们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心里都或多或少地背负了一定的社会预期,按理性去生活。
张:现在看看我们做的选择,我们在选择一种不是人过的日子。很多我们毕业的大学生都会说:我努力赚钱,干到四十岁,我就不干了,我就要过一种人的生活了。(场上笑)可是,是否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感情、心灵全都改变了阿。很多东西被排斥了,再也无法接纳了。心中还会有妻儿微笑给你带来的感动吗?
所以很多东西都被放弃了,而自己确不知道放弃的是什么。
人最重要的是:人活着要像一个人,能超越自己动物性的需求,“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有同学问这样一个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吗?我的回答是:是又不是。17世纪,英国张扬人的生命权,认为它的具体落实在哪?就在于人的欲望的满足。功利哲学泛滥。就是在那个时候人自己替自己构造了人生选择的标的。这是历史的选择,但历史是什么?还是人的选择。
现在的欧洲美国化,法国是例外。以德国为例,曾经的社会保障体系被质疑,开始最大效度地攫取利益。而法国在不放弃经济发展的同时,仍在追求人生的幸福。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生,从入校以来就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大学四年都留不下什么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实在是一种悲哀)
现在在提的我个人认为非常不妥的一个口号:教育产业化,把教育作产业化了,说得很明白就是教育赚钱化。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的民办大学拿学费做门槛,是剥夺。而为什么在一个非常市场化的国家,美国,它的私立大学能够如此成功呢?举个例子,在一所college旧舍的碑上写着老校长——一位退伍的军官的话:我们办这个大学,没有任何目的,就是追求永恒的真理。就是一位普通的退伍军官,一个普通的college,感动。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潮流(前面提到的教育产业化),我们葬送的是什么?
汪:我发现现在我越来越说不出话来了。指出一点,无论你如何批评现实,一旦现实发生了,歧视标准变化了,那就是你要明白资源稀缺了。经济太理性,人活得就太乏味。不说了,还是把话筒让给张教授吧。(场上又笑)
张:来看一些同学们的提问吧。
Q:为什么不可以享受这种竞争和理性化的生活,既然不可避免?
A:“不可避免”就应该享受?接受?提倡?人不可避免要生病,难道就要享受它?(再笑)其实,竞争和理性化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到它们到极端的程度是不能够被接受的。
Q:人文精神什么时候才能市场化?(笑)
A: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反过来,市场什么时候才能人文化?人的生活并不是所有的都能被市场化的。比如说感情,怎么拿量化的东西去衡量?像很多人公开提出的“道德银行”,做一件好事,记下来,积分到一定程度发奖励,这就是把人的什么市场化了。(悲哀)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全面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发展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属于自己的,百分百地自己去选择。 ……
对于什么是哲学,我想给大家做一个非常简洁的概括:哲学是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根本回答。哲学是不能学,不能教,靠悟的。哲学课是师生心灵的交流。哲学没有初级班,高级班,只要有心都可以入门。
再强调一点,人文精神不是一种修饰,一种化妆,可有可无。我把人类曾经有过我们现在正在失去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称为“人文精神”。多一点人文素养,多一点人情味。我真的发现现在发自内心的交流太少了。(遗憾) …… ……
在一种友好的交流中,对话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很深的东西,需要慢慢理解消化吧。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注: 以上内容根据张汝伦与汪丁丁教授的对话整理而成。
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张汝伦教授的学说,可以阅读《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附: 汪丁丁:男,北京市人,1953年5月生于沈阳,祖籍:浙江淳安;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做农活、机械修理、炼钢浇铸等工作;1974年调回北京某电子研究所做工人,其间曾发明“抗跳键积分电路”;1981年获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教学与系统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国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1986年转入夏威夷大学经济系博士班;1990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转任(1990一1993年度)美国东西方文化中心“东亚经济发展,文化与制度变迁”项目研究员;1991年任教于香港大学经济系;研究领域包括:制度经济学,博奔论基础,微观经济理论,资本理论,资源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1996年赴德国杜依斯堡Gerhard-Mercator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1997年3月再返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
张汝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88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先后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又去美国、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至今为哲学系专业本科生主讲《现代西方哲学》课程,2003年又为全校学生开设《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公选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和多项学校教学奖励。此外,他还为哲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讲《精神现象学》、《纯粹理性批判》、《历史理性批判》、《存在与时间》等经典原著的导读课程。无论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教学,讲课内容生动,富于表达力,有启发性,有激情,很受欢迎。每年校内外都有不少人员来旁听。教学效果优秀。先后出版《意义的探究》、《激情的思想》、《思考与批判》、《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等8部专著和文集,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读书》等杂志上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多个。
(记者: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