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太长时间没有文化界的名人光临,我们浙江大学的听众几乎以pop-star的礼遇来迎接闾丘露薇的到来。新近在大陆十分有人气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对911、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以及非典的出色报道之后,无论是媒介还是媒体还是观众,都把一大堆“第一”的名号戴在这位“跑过30多个国家”的女记者头顶上,也难怪闾丘在大陆的大型巡回演讲场场爆满。 在我们眼里,这个曾经出入911恐怖气氛笼罩下曼哈顿,冒着头顶飞舞着飞弹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进入“白色恐怖”的非典疫区的女记者,充满了不可思议;她满世界跑,曾经在30多个国家留下足迹,在我们看来过着的简直是传奇般的生活。如今,这位叱咤华语新闻界的“战地玫瑰”就活生生的坐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夹道欢迎,我们的激动纯属正常反应。 浙江台制作的闾丘露薇的短片“战地玫瑰”播放了两遍之后,闾丘露薇来了,着一袭黑色紧身衣裤,踏着尖头皮鞋,吹着香港风的闾丘出现在塞满了人的临水报告厅里,出现在我们满怀期待的视线中。看着身后自己的影像,闾丘只是孩童般的傻笑,当陪同她前来的浙江台的女主持人给大家作闾丘简介的时候,她还是傻笑--活泼,这是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也许是作了太多场相同的演讲,闾丘的专场是一开始就以全观众提问式来进行的,台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是在座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的,没过多久就有许多只手竖了起来。在不习惯中,我们和闾丘开始了直接的对话。 “我”叫Rose(玫瑰)人们都把闾丘称为“战地玫瑰”,讲座的大块横幅上也赫然写着“战地玫瑰之约”。而正巧闾丘的英文名就叫 Rose(玫瑰)。闾丘笑着说,Rose似乎现在看来有点土,但是这是她的老师在小学一年级是就给她取的,这么多年一直叫到现在,而且自己的身份证上的名字就是Rose。但是如果要用一种花来形容自己的话,“我肯定不选玫瑰,勿忘我或雏菊更适合我。”闾丘和战争是战争让闾丘成就为华语传媒界的“名人”,这无可否认,所以战争成了演讲开场之后的焦点问题。 一位提问尖锐的同学问及,在凤凰卫视一贯的名人政策下,闾丘在战地的一举成名是不是有包装炒作嫌疑。闾丘笑着回答,包装是公司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想法,而之前去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自己主动要求的,当时公司因为性别原因多次回绝了闾丘的申请,转而挑选了男同事赴战场。闾丘此时仍然没有放弃争取机会,考虑到去阿富汗的签证可能只有十几天,而再办理签证却至少要两个礼拜的空隙,她自己自费去办了阿富汗的签证,等待机会。而男同事因为签证办不下来的棘手问题,公司“只好”(用闾丘自己的话来说)选择自己前往阿富汗作战地记者。时世造英雄,华语传媒界的奇迹开始在闾丘的书写下诞生了。 置身于战争,关于对战争的理解,闾丘有自己的想法,她指着贴在报告厅的墙壁上自己的海报上的那张照片,说微笑着的自己身旁原有个同样微笑的伊拉克男孩,他们的童年是在大炮、多国部队以及海外记者的来回穿梭中度过的,这么多的稀奇世界来的新鲜玩意儿,大炮,摄像机,卫星通信工具,还有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外国人,都可以让他们兴奋不已;但是,战争终究是残酷的,留给伊拉克儿童的绝不仅仅是兴奋这么简单,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 战争中的记者的生命安全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闾丘是否在战争的艰苦和危险的威胁之下后悔过自己来到战场呢?她似乎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回答了,不,自己是一个工作狂,如果要给事业、家庭、以及其他生活要素排个队的话,事业肯定是第一的。况且一到战争爆发的地方,自己就会立马进入传媒人的状态,哪还考虑自己的安危。 竞争,竞争闾丘一直把凤凰卫视称作是“弱势媒体”,因为从人力物力、观众群,以及从对内地新闻宣传限度的把握,都不如内地媒体。可是凤凰卫视之所以在众多的华语媒体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每个凤凰人的忧患意识,为了“媒体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这个巨大的压力之下,不断的思考求新,把握新闻点。说到这里,她津津乐道于自己美伊战争结束之后投入的非典的报道的得意之笔。她说,非典的报道其实是比战争报道要难很多,因为战争报道中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新闻点,与之竞争的国内媒体寥寥无几,所以报道做起来相对容易。而非典,是全国上下的媒体都在做的,自己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大陆的主流媒体,还有地方媒体。但是在抓新闻点方面,闾丘还是相当有自信的,“发现‘毕胜利’是我最大的胜利”,当时许多媒体没有注意到这位疾病控制中心的科学家的言论,闾丘则留意到了他,于是一个半小时的节目“追踪病毒的日子”诞生了,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闾丘骄傲的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也找过毕胜利,但是最终没有见到有什么成果出来。 有位女生担心的问,在凤凰卫视里,闾丘是否感受到了来自吴小莉、陈鲁豫以及许戈辉这些名主持的竞争压力?闾丘坦然的微笑了一下,给我们解释,她们都不属于新闻部,所以也无所谓竞争。主持人的压力更大,人手不够使得主持人经常身兼数节目,还要不断的想自己的节目应该怎么做,怎么才会有观众看,除此之外她们还要保持良好的形象。而自己在凤凰“做新闻”使自己兴趣所在,只要做好自己的新闻就可以了,和自己竞争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为自己做的新闻首先要通过自己的严格的高要求才行。 大学时代的另一种打算闾丘的大学生活其实很普通,复旦的人文氛围以及哲学的思辨性赋予闾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是 90年代初的闾丘清楚的认识到就一张哲学系毕业证书是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她也很清楚的看到外语作为一门交流的最基本的工具的重要性,不惜花费金钱和时间来学习外语。她自豪的和我们台下的观众宣称,在凤凰,自己的外语水平是最好的--这个优势为她争取来了很多出国采访的机会,也成就了日后“跑遍30多个国家”的名记。最为“过来人”,闾丘也给我们传授了经验,大学期间,不仅仅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要为自己的将来作特别的打算。“我是上海人,但我的事业在香港”许多人问闾丘是怎样看待上海和香港的时候,她总是回说,“我是上海人”。在上海,闾丘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5岁时父亲就带着她去红房子吃西餐,在这种大气的环境下成长的闾丘坦言,她甚至很庆幸自己出生于上海,因为她日后奔走西方世界时并没有觉得有太多的文化上的障碍。而自己的真正的事业在香港,闾丘最爱香港的就是“公平竞争”,人们靠自己的能力来为自己争取一切,这和内地的习惯有很大的差异,闾丘坦言很看不惯部分内地记者采访拿钱的不光彩的事情,相比较而言香港是个适合做新闻地方,感谢有ICAC(廉政公署)的存在,在香港受贿500元即有可能坐牢,所以香港传媒做的新闻比较踏实,在她的第一份传媒行业的工作中,她就学会了做传媒的许多规则,这为自己日后在凤凰的拼打疏通了障碍。虽说整个专场就是闾丘把零碎的提问拼凑起来成为自己的演讲,并有为自己的新书炒作的嫌疑,场内也被组织者插入了一些不相干的小插曲,给同学们有些小小的遗憾。演讲结束后,有同学排着队让闾丘她在的新书上签名留念,也有同学不屑的走出报告厅--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同学还是在演讲中获得了更多的发问机会,近距离的直面闾丘,使同学们摆脱了只听不言的旧圈子,勇敢的直面名人,哪怕自己提的问题不是那么的有水准;同时大家也或多或少的从这位“前辈” 娓娓道来的不寻常的经历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许这就是与闾丘露薇直接对话的最好的结果。 (文字撰写:cissy 图片来源:求是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