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原创 > 我的青春 > 正文

“走近小康,感受小康,我们与小康同行”

2003-04-11 23:34:37    文化素质网新闻组



  


--人文学院学子学习十六大精神主题论坛纪实

4月7日晚,浙江大学西溪校区邵科馆报告厅内坐无虚席,掌声不断,一场由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走进小康 感受小康 我们与小康同行"的主题论坛正在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教授,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童芍素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史晋川教授作为嘉宾,和人文学院的三百多名学生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围绕"我们与小康同行"这个主题畅所欲言,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论坛分为三个篇章。在第一篇章主持人请嘉宾谈了对小康及小康社会的认识。三位嘉宾分别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冯教授说,过去有人说"教书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知识分子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而现如今,我们浙大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拥有私家车,这说明当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水平已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甚至已经超过了小康水平。对于"小康社会",冯教授的解释精练概括,他认为,"小康社会"就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技进步,文化和社会繁荣,民生殷实"。童教授则是以"大起来的房子,长起来的寿命,变化了的问候"来描述身边的变化的,她说以前人们见面都以"吃了吗?"为问候语,而现在则会问"快乐吗?",一句短短的问候,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已不局限于对物质的追求,而是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接下来,童教授向同学们解释了"小康"这个概念。从《诗经》中对"小康"的最早提出,到西汉《礼记》中的具体表述,再到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小康社会",童教授引经据典,对"小康"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她说,"小康"这个概念总的来说,表达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家"的现实表达,是一种人性的现实追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康",而是赋予了时代内容的,是一个创造性的借鉴。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史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通过一系列数据,例证着我们国家的日趋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并以自己的工资的变化为例,幽默的话语使现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还向同学们解释了现代化的四组指标,以及"中等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第二篇章里,主持人请嘉宾谈了对我国刚刚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体会。嘉宾们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包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童教授说,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概括的说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这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这似乎和广大人民所向往的"小康"社会还有一些差异,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是一个艰难而又必然的过程,也是对我们执政党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谈到"贫富差距"问题时,冯教授说,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贫富差距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贫困地区,我们应该思考,小康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先富起来的地区对他们产生着怎样的影响?他认为作用有三:一是示范作用,二是辐射作用,三是调剂作用。我们要利用差距,鼓励先富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时,史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主要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人民收入的差距较大以及居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他特别强调了在现代化的四个指标中,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

进入第三篇章,嘉宾们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童教授说,全社会的生活水准提高了,大学生的择业要求和收入要求也水涨船高,父母亲对于子女的希望值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过程,是整个社会结构调整最复杂的时期。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努力,而不是建设好了等我们去享受,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要有一点牺牲精神,要把眼光放远一点,确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而不能好高骛远。就这个问题冯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一代大学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分子,今后的二十年,恰恰就是建设的二十年。每一位大学生都应立志做一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享受者,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正如胡锦涛总书所强调的,要艰苦奋斗,不能骄傲自满。

论坛上,嘉宾们还与现场的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嘉宾们交换了意见。如温州模式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借鉴意义;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及如何促进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等等。大家畅所欲言,把论坛推向了一个高潮。

最后,三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谈了自己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并且对浙大学子在小康社会中的定位和应该作出的贡献提出了建议和希望。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圆满结束。

"走进小康 感受小康 我们与小康同行"是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西溪校区党工委和人文学院组织学习、实践十六大会议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本系列活动包括校园文学大奖赛、问卷调查、月光书会、文化沙龙、世纪风文学盛典、长江三角洲新经济社会文化体验以及区校共建社会实践。今晚的这个互动论坛,是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也是学生党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次尝试。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