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为原杭州大学统战部长、副研究员,第六、七届省政协委员 |
|
熟悉老浙大校史的人都知道,早在1929年8月开始,郑晓沧先生就一直在浙江大学任教授并兼任行政领导工作。他是浙大教育系的创始人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从1935年开始又历任浙大龙泉分校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教务长、研究院院长和代理校长。郑晓沧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成绩显著,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作为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浙江大学教授、学校领导,郑晓沧曾对台湾教育进行过一次考察,对台湾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1948年8月15日至9月18日,55岁的郑晓沧先生应邀赴台,专程考察了台湾教育,历时一个多月。先生生前告诉我这是他生平印象最深的经历之一。郑老师怎么会说起这件事的呢?事情是从一首诗引起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笔者一直在学校统战部工作,郑老是全国政协委员,有一次我无意中在他书桌上看到一叠诗稿, 其中一篇名叫《游台北碧潭》,我脱口而出问了一句:“郑老师,您什么时候到台湾去过?”先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满怀激情地吟诵:
山碧峰如活,
潭深水更寒。
日斜将小艇,
风急起波澜。
绝壁停舟晚,
悬桥安步难。
何当明月夜,
长啸一凭栏。
郑老师无限感慨地说:“台湾是祖国的一个宝岛啊,到处是天然美景,景色如诗如画。”这碧潭就在台北市近郊新店溪水汇集处,水碧潭深,风景秀丽。可是这样一个宝岛,曾经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47年秋,正式成立二战后的台湾省政府。郑老说:“当时的台湾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我认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台湾教育更是刻不容缓!”先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去台湾考察教育的。
1948年8月15日清晨,郑先生抵达基隆港,前来迎接他的是他的学生和校友。在考察过程中,碰到一个语言隔阂问题。台湾话大部分属闽南语系,同胞们讲的是闽南话。在日本统治时期,日寇强制推行日本的语言文字,晓沧先生在台演讲时不得不请一位闽南督学作翻译。由于语言问题,彼此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先生对此感触很深,在考察途中就与陪同人员一起,联名写信给台湾省政府主管部门,认为推行国语是“台湾祖国化”最基本的条件,建议多拨经费,进一步加强“国语推行委员会”的工作,同时也为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晓沧先生实地考察了城市、乡村和山区的学校,先生特别感慨,“当务之急是缺乏教师,要重建台湾教育,急需补充师资”。晓沧老师满怀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亲自介绍一批批浙大教育系的同学去台任教。据说这些浙大教育系出身的人才,后来成了台湾教育界的中坚。
晓沧先生对台湾教育的考察,从台北开始,经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台东、花莲又反回台北,环岛一周,所到之处都受到台湾同胞的盛情接待和欢迎。在台东,县政府举行盛大欢迎会,数百山地同胞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与先生联欢,令先生激动不已。郑老在回忆那一个月考察中的心情时说:“开始的时候是心情沉重,后来就从内心深处体会到骨肉情深。”
经环岛一周考察之后,台湾省教育厅特地召集教育行政人员开了一次研讨会,请晓沧先生演讲,吸取他对台湾教育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台湾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主持台湾教育的张其昀先生,曾担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是晓沧先生的老同事。张其昀到台湾后,认真、仔细地翻阅了晓沧先生建议的纪录稿,并加以实施。直到1959年,台湾教育仍以晓沧师当年的建议为主要课题进行研究,并逐步加以落实。
讲到当年赴台考察教育,郑老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当时的台湾省教育厅长曾一再请求他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即台湾师大)任教。先生出于对台湾同胞的热爱和对台湾教育的关注,时刻把此事挂在心头。郑老回浙大后曾去信台湾,在信中表达了“喜爱美丽的宝岛,愿意来台担任教职”的心愿,但是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郑老的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