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psichord: Alexander Weimann / Orchestra: Quebec Symphony Orchestra / Conductor: Yoav Talmi
'Concerto'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最初的意义是“竞争、协同”,间接的说明了协奏曲最基本的含义。17世纪之前,协奏曲多用于声乐作品,而从十七世纪上半叶开始,这一名词开始指向器乐作品,并逐渐发展成为17、18世纪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
协奏曲在巴赫(J.S. Bach)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巴赫曾经誊抄、改编许多协奏曲乐谱,起源于意大利的协奏曲体裁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巴赫在完成了改编自维瓦尔第的十六首协奏曲,以及其最好的作品——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之后,于1735年为双层键盘的大键琴又创作了一首协奏曲——命名为意大利风格的协奏曲 (Italian Concerto in F, BWV971),这首作品有三个乐章,但不同于寻常意义的协奏曲,他只为键盘乐器写作,并不包含乐队,原意是想用一种乐器模仿出有整个乐队伴奏的效果,所以即使只有独奏也仍以“协奏曲”命名。
这首原本不是为乐队创作的协奏曲,今天如同被“矫正”回来一样,被改编为名副其实的协奏曲,让人觉得这才是乐曲的原貌,此刻可把它看作是巴赫的又一首羽管键琴协奏曲,唯一不同的是,比巴赫本人的原作——羽管键琴协奏曲(BWV1052-1059)多了管乐部分,改编后的乐曲像是“当代”巴赫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in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