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1859-1932),江苏江阴人,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不仅在二胡演奏上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他也学习西洋音乐作曲原理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作于1927年除夕。当时,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这是刘天华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二胡曲。作品不仅成为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也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成为了一首中国的小提琴小品曲,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良宵》(A Fine Evening)在结构上分前后对称的两部分,为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以均匀从容的八分音符为主的节奏作基础,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表现了一种抒情、清新、明快、怡然自得的情绪。乐曲的第一乐段情绪比较平稳,其中的某些旋律为第二乐段作了铺垫。乐曲第二乐段的情绪逐渐紧凑、昂扬起来,给人以兴奋、愉快的感受。最后,又显得平静、安祥。在创作手法上,作者使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以核心音调作贯穿的方法,也借鉴了西洋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方法,如在第二乐段中重复使用第一乐段旋律的方法。(沛姬)
爱乐随笔
刘天华把音乐的理解过程描述为作者的“达意”和听者的“感应”,这既是国乐的意境所在,亦是理解西洋乐需要的心态。在刘天华的思想中,音乐不应有高低贵贱、不应桎梏于结构和时代,音乐可以相互借鉴而文化不能替代。在那个战乱年代,他是唯一一个吸取了来自两个不同音乐体系的精髓,仍立志为国乐发展,学习和探索之人。
刘天华在三十八载的光阴里,为乐器改良、记谱法推广、民曲整理和音乐教育等众多领域,留下了丰硕的成果。明国时期的音乐创作,借鉴了西洋乐的技法、伸展着传统文化的意境。其中,二胡音乐最具代表性。经历了从戏曲伴奏乐器到主流演奏乐器的变迁后,刘天华赋予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这个版本中,胡音铿锵,先声一种明朗的气势,主题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于从容和优雅中浸透着酣畅的情绪。第二段增快,旋律转而变得起伏、悠扬,自此形成一种对比,将晚间其乐融融的气氛烘托出来。曲毕,良宵意境尤历历在目,没有狂欢、也没有圣诞树,但有清爽和喜悦的心境萦绕在庭院之中……中国式性格的最佳表现。
刘天华有一个理想:“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这个理想尚未实现。但愿不会有人而因此忘记了国乐中与众不同的气质。我所知道的:中国人的世界,只有中国人来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