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Beethoven)的《第7号交响曲》(Symphony No 7),A大调,OP.92,作于1811-1812年,完成于1812年6月。距第6号交响曲完成期间约有四年,在这段期间,正是贝多芬音乐生涯中最灿烂丰富之时,可说是他创作一系列交响曲中,最长的突破阶段,此时贝多芬已42岁,作曲技巧更趋圆熟之境。本曲在1813年首演时,获得空前的成功,佳评如潮。
这首作品包括4个乐章,音乐选自第2乐章:小快板。忧伤的色彩极为浓厚,深切而扣人心弦,甚至应观众要求再次重奏,可见其迷人之处。此作品豪放雄浑,具有丰富的节奏感,华格纳称此曲是「舞蹈的神化」,李斯特则评为「节奏的神化」,这些正道出了第七号交响曲中跃动的节奏和绚丽的色彩,有如蓬勃充沛的生命力,全曲充满着一片欣欣向荣的焕发气息,令聆赏者感到无比强烈的振奋。今天听到的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改编的钢琴版本。(ingia)
爱乐随笔
作曲家的作品能够不断得到发掘和理解,其实也有赖于后来人孜孜不倦的工作。比如瓦格纳在贝七中找到了高尚的舞蹈律动;而李斯特则用钢琴赋予了更加贴近贝多芬本人心境的诠释。
1812年左右,贝多芬因为各种各样的失意而消沉着。与此同时,欧洲战场上硝烟弥漫,被侵略国不断在伤痛中取得对拿破仑军队的胜利。不自觉的,这些情绪都关联到此一期间的创作。比如在这部第七交响曲中,既有火热的狂欢、也有一种别样的意味,徜徉在狂欢之后……
让我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乐章,在诗画的气氛中时而涌动着如浪潮一般的气势,在对比中不断承续着一个极富动力的、优美的情绪,并最终由木管启发,把它发展成明亮而振奋的“舞蹈主题”。
第二乐章,情绪忽而跌落,在乐团的诠释中,往往会有一种战争的伤痛气氛弥漫开来。而在钢琴的表达里,音符间更加分明,仿佛有一个脱离于狂欢之外的孤单身影,在浅吟低唱着。如此的对比抛给作者和听者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有一个本该随着世界运转的心灵,此刻要在消沉中,默默地行走呢?
贝多芬给予这个主题的发展并不沉沦,却是渐行渐强的,结尾的骤强和弱,像是理性和愤怒的拷问。音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质——坚强,引我们期待着下一乐章,会有全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