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时空 > 民族音乐 > 正文

我国百年来已经和行将消失的音乐遗产

2008-03-26 21:33:50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编者按: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民间的音乐门类,繁花似锦,多种多样!在历史的长河里,随着时势的变迁和时代的转移,有些音乐门类得到了发扬光大,而有些则日益沉沦,乃至消亡于民间!作为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我们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听到和看到祖先的音乐瑰宝不断的消失,在感到痛惜的同时,又觉得有着迫切去抢救和挖掘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首先要知道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音乐门类到底还有哪些?

*灵山会相---朝鲜族民间合奏曲形式及乐曲名称.又名<<风流>>;一说起源产生于公元十四世纪以前,又一说产生于十五世纪末.灵山会相佛菩萨还常用于舞蹈之中.后来发展成为:上灵山;中灵山;细灵山和军乐等十多个段落所组成的联曲形式的器乐大曲.曲调即兴发展,结构较为自由,无有再现段.<<灵山会相>>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常用三弦、六角琴重奏形式演奏,多用于舞蹈伴奏之中.曾广泛流传于城乡,多用于节假日,春游活动和秋季观赏枫业时演奏.但现今已经极少演奏和在庆典中使用,几乎近于失传!

*玄琴---朝鲜族乐器,又名”格门高”曾流行于吉林省延边地区.其形式酷似枷耶乡琴,但琴板上安放有十六个品,共三个柱.在弦枕和品之间右手弹奏处贴有一块皮子,借以衬托、增大音响.弦琴最初为四根弦,后来发展为六根弦.演奏时采用坐的姿势,将琴头置于右腿,琴尾斜置在左前方地上,左手按弦,右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夹住长二厘米的竹片拨弦.玄琴过去多用于重奏,独奏,但现在已经极少使用,并频临于失传!

*春草堂琴谱---最初见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书中有苏景所阐述的律吕正谱<<梁祝>>,还有戴源所撰写的<<鼓琴八则>>及例曲数首;整个琴谱所收录的28首琴曲中的变音均悉数改掉,因而为近代多数琴家所不取,进而使得该琴谱几近失传!

*洞经音乐---一种少数民族民间器乐乐种.几曾流传于云南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如:丽江,楚雄等纳西族,彝族地区.其历史相当悠久[约有近一千多年的记录]但它却源于汉族的佛教和道教中的丝竹乐,相传自明代的永乐年间自四川传入云南.此后便在那里广为流传,以至于散传于西南地区.及至在许多彝族村寨里都有一些洞经音乐演奏组织.然而如今却极难见到,极少发现.有个别近百岁的老人,还可以记得这种音乐,处于亟待抢救和挖掘之中.

*拂舞---原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舞,魏、晋年间曾经采选进入宫中供皇亲国戚们欣赏,并用于宴享乐舞.盛行于梁代,后传至隋唐犹存.舞者原都要手执拂帐,隋代时去掉拂帐以彩绸起舞,唐代又加入清商乐伴舞.拂舞的代表作品是<<白鸠>>,原为江南吴地歌乐曲.魏武帝曹操的<<碣石篇>>也曾作拂舞,与<<白鸠>>同为四言拍.至今犹存的<<碣石调幽兰>>也可能接近于当年的<<碣石篇>>但已难以考证!

*勾腔---一种特殊的戏曲腔调,据吴太初所著<<燕兰小谱>>中称,咏西旦角薛四儿有诗赞注道:“山西勾腔,似昆曲而且音量宏大,介乎昆曲与京腔之间.”清代乾隆年间的[公元1736-1795年]一段时期曾在北京流传,道光以后至民国初,此声腔已逐渐绝迹!

*京腔---一种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时期,江西的弋阳腔流传到北京,但因受到北京地方语音的影响,形成北京剧种的一个支派,也就随之称为“京腔”.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曾盛极一时,一度曾取代昆曲在北京剧坛的地位,也曾经受到宫廷和王府的支持与扶植,后来与昆曲合演,渐渐与其同化.乾隆中叶以后,陕西秦腔又在北京兴盛起来,京腔从此一蹶不振,进而走向衰亡,现今几近失传!

*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原来只称为<<诗>>,汉朝时期独尊儒术,就把<<诗>>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总称为<<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风”、“大雅”、“小雅”、“颂”共四个部分.这些诗歌在春秋末年都是琴瑟之类乐器伴奏着演唱的,但至今只是仅存<<诗经>>里的诗词篇章,而伴奏音乐却渐渐失传了!

*天韵社 清唱昆曲社---大多设立在江苏无锡,苏州一带.最初创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明清两代统称为“曲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尚有四五十人从事此职业.所有的曲谱,仅尚存由吴畹卿亲抄本以及杨荫浏抄刻油印本.该社历来重视音韵的个性特征,伴奏所用以三弦,板鼓,笛子为主.据传早期的鼓板打法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专敲南曲,北派则专敲北曲及弦索调.两种敲法,其疏密轻重,绝然不同.十九世纪末业至二十世纪初,南派因鼓师后继乏人而敲法失传,北派也因此原因而大伤元气!

*西丁---傣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又名傣丁.开初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傣自治州一带.与汉族的二胡相接近.琴杆用柚木或椿木所制作,又用椰子壳或竹筒作琴筒,再蒙以旬壳或绸布.琴头多雕刻上孔雀并涂以彩饰.张接两根丝弦,用马尾弓拉奏.全长约80厘米.它的音色较小,但十分柔和动听.常用于民歌伴奏或独奏.旧时傣族娶亲或男女谈情说爱时常演奏此乐器,现今已几近消失!

*筑---古代的击弦乐器.战国时期已有高渐离击筑骂敌;荆轲和易歌的故事等.筑的形式,历来记载不同.大致外形近似古筝,有五弦、十二弦、十三弦或二十一弦等等不同,用竹条敲击发音,此种乐器今已绝然失传!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