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雅乐与能乐、人偶净琉璃、歌舞伎并称日本古典四大民间艺术。从历史的沿革来看,雅乐得到官僚、贵族的支持。它具有贵族文化、中国文化绚丽多彩的美。 |
|
日本雅乐最初从中国、朝鲜传入。大宝元年(701)设立雅乐寮,作为培养雅乐人才的基地。雅乐是中文“雅曲正舞”、“雅正之乐”的意思。它根据儒教的礼乐思想编制而成,在中国为祭祀宗庙之乐。但是,日本的雅乐却与中国的雅乐有所不同。日本的雅乐相当于中国的俗乐即民族杂俗。
伴有舞蹈的雅乐称“舞乐”。尽管两者有些区别,但本质相同。日本的雅乐寮除传授雅乐外,还传授三韩乐、新罗乐、百济乐、高丽乐、唐乐、中国南方林邑乐、中国寺院乐——散乐以及日本固有的乐舞——神乐、田舞、东游、倭舞、五节舞等等。日本奈良时代的雅乐还保持着外国文化的风格,然而,进入平安时代以后,其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仁明天皇时,日本人将雅乐重新编入左、右两部。左方为唐乐、林邑乐及部分由印度传入的乐。右方为高丽乐等由朝鲜传入的乐。这种组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政治制度、官职制度的影响。演奏雅乐者多为皇室近侍队。其中多氏、柏氏、秦氏均为著名的雅乐世家。当时,雅乐界内的上,迁、东、窦、硅、久保、芝(柏氏)为左方乐人。多、安倍、丰、山井为右方乐人。左方乐人住在奈良,右方乐人住在京都。日本应仁之乱以后,右方乐人衰落。住在大四天王寺内的天王乐乐人(秦姓的菌、林、冈、东仪)被召到京都,取代原住在京都的右方乐人。从此,日本称奈良、京都、大坂的乐人为“三方乐人”。江户时代,江户城红叶山也设置了乐人机构。明治三年(1869)这些乐人被组织在一起,成为今天日本宫内厅乐部的前身。
观雅乐时,舞台往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雅乐的构造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民间艺术用的舞台。为日本皇族服务的宫内厅乐部的舞台设在室内。但多数雅乐舞台都像靖国神社那样临时设在野外。大坂四天王寺、住吉神社都设有临时的露天石舞台。雅乐舞台高约91公分,四方约7、4米,周围有漆着红漆的栏杆。舞台前、后、中央部有1、8米左右的石台阶,作为演员的出入口。舞台中央还有一个面积约5、4米,高约30公分的舞台,演员在上面表演舞蹈。伴奏者不上舞台。舞台后面左、右各有一面大鼓。乐器分左方乐、右方乐。左方乐为日本国有的乐器及中国的唐乐器。右方乐为高句丽(朝鲜)乐器。日本乐器包括六弦琴、笛、麓。唐(中国)乐器包括龙笛、鼓、麓、征、筚篥、褐鼓。高句丽(朝鲜)包括笛、鼓征、筚篥、三鼓。舞蹈内容因国而异,有很大不同。日本的雅乐往往有拌歌,不带假面具。外来雅乐则无旁白,也没有拌歌,带假面具的曲目较多。如果事先不了解外来雅乐的曲目内容的话,很难看懂舞蹈表现了什么故事。雅乐有一人舞、二人舞、四人舞、六人舞之分。静舞称文舞或者平舞。持侔或剑而舞称武舞。带假面具的称走舞。由童孩表演的称童舞。
雅乐讲究手、足上的工夫。手上的工夫包括交手、合手、牵引、伏肘、去肋、振肋、打腰、卷手、打手等等。脚上的工夫包括落、押脚、追脚、踊、踏、立、跪、飞、行走等等。手、脚相互配合方能演出一台好的曲目。雅乐中手的姿势对日本其他民间艺术的影响很深。
如同手式、演奏有它的独到之处一样。雅乐的服装、道具也别具特色。从服装颜色来看,左方舞为红色。右方舞为绿色。所以观看雅乐的人只要根据颜色就能很快分辨出左方舞和右方舞来。服装的种类也很多,有套装装束,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文舞一般使用套装装束。饰陵王、纳曾利(武官曲目)是使用蛮绘装束、贯头衣装束。童舞装束为童子装束,多在表演迦陵频、蝴蝶等曲目时使用。由于接受中国及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影响,雅乐服装显得雍容华贵,绮丽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