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时空 > 现代音乐 > 正文

再议『谁杀了古典音乐』

2003-09-18 19:04:56    路人甲/comemusic.com

追根究底,身为爱乐者的我们,确实难辞其咎。这层检讨,不是为了古典音乐的时代不再而伤怀,而是为:

1. 为什么我们尽可能习惯于不付出只享受?
2. 古典音乐的时代也许过去了,但不代表文化不能有新的、高品质的产物,为什么我们一面容忍艺术庸俗化,一面指责古典音乐产业失去理想、只向钱看?

大众文化的庸俗化背后有太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时代因素,的确很难将之单纯化为几个原因。这段时日以来许多「谁杀了古典音乐」的论战,通常都是怪罪于:盗版、科技演进、经纪公司、大牌艺人、全球经济景气、甚至是艺术家个人的道德沦丧,将这些「罪有应得」的凶手推上断头台,以获得情绪上的慰藉,用此祭奠奄奄一息的古典音乐,好使心境舒坦一些。然而,上面所述的「凶手名单」,虽不无辜,却不是原因,只是现象。少有论述向上篇那么诚实,直指真正的「因」。

商业化虽是不可免的趋势,决定权却仍握在消费大众,即使是那小众的百分之五,仍然可以左右这个小圈子该有的方向。只是,真要论起这「百分之五」该负起的责任分配,只怕又少不了一场“自家人“的械斗吧!因为这百分之五的成员复杂度,大概可比台湾的政党倾向。有人主张自扫门前雪,这种人宁愿享受和古典音乐的“二人世界“,也不愿去响应外面的纷扰和庸俗;有人主张开扩心胸,古典音乐不必是贵族音乐也不应该只有小众懂得欣赏,不害怕老有人问同样那几个问题(就像这个网站的精神),活像音乐界的传教士;有一小群人专业人士,我不知道他们还爱不爱音乐,不过他们从音乐赚取的和为音乐的消费应该都是很固定的;还有一群“边缘人士“,从流行、跨界、新世纪听到古典,博大却不一定精的涉猎习惯难免带点附庸风雅的气息,让第一种人看了就感冒,恨不得避而远之,觉得这群人简直是自家人中的垃圾。剩下难以分类口味又难以掌握的,大概就是中间选民了吧!看来,和台湾的党派之争,还真有点异曲同工呢。

党派纷争虽不得解,至少可以改变只享受不付出的习惯,也可以走出浮面的责怪,深思背后复杂的背景因素,找出艺术的新出路,新生命力。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