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史上,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若想真正了解这种统治音乐领域长达一个半世纪,直至1750年才被称为巴洛克的新文艺风格取代的真正起源时间,则应回溯至1600年的意大利。
意大利巴洛克风格自卡契尼(Cacini)的音乐开始,并出现在乔凡尼·盖伯瑞里(Giovanni Gabrieli)的后期音乐中。在这种音乐形式下,完全不受复调演奏方式的影响,乃以一种音调占据统治地位,辅助低音伴奏(持续低音)的运用,完全打破旧式复调音乐的格式。
然而,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历史遗产无疑地当属歌剧艺术。歌剧19世纪意大利伟大的音乐产物。意大利音乐大师克劳第欧·蒙台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的音乐对巴洛克艺术有巨大贡献及影响力。从最初的佩里(Peri)和卡契尼的作品,到后来成熟的蒙台威尔第为意大利宫廷创作歌剧《奥费欧》(Orfeo),并为新大众歌剧院创作《尤利斯归来》(The Return of Ulysses《教皇的加冕》(The Coronation of Poppea)后,这些早期的意大利歌剧才表现了明显的巴洛克艺术灵魂,并成为一种传遍整个欧洲的歌剧艺术。
意大利对巴洛克音乐语言艺术的另一贡献是创造了音乐词汇。在管弦乐和室内乐方面,这种音乐词汇被称为“奏鸣曲”,重要人物有柯列里(Corelli)。其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和管弦乐团的大协奏曲奠定了全新的音乐词汇,其成就已成为其他许多作曲家,特别是英国作曲家们赞赏和仿效的典范。
意大利还孕育了一系列领先欧洲其他地方的高超演奏技巧。现代有名的小提琴都是由克里蒙纳(Cremona)的瓜列里、史特拉迪瓦里和阿玛蒂(Amati)等家族制作的。在17世纪跨入18世纪期间,意大利小提琴家的演奏技术愈趋精湛,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如柯列里的弟子:音乐家洛卡泰利(Locatelli)和杰米尼亚尼(Geminiani)作出演奏难度极高的作品,只有那些传奇式的演奏高手如塔蒂尼(Tartini),才能够灵活运用。 优秀的乐器和演奏家使协奏曲达到最令人满意的音乐效果。透过从单独乐器和持续低音的奏鸣曲,再把主奏乐器中低音加倍(如柯列里的三重奏作品1-4号),到由几位独奏者和一组伴奏者的总奏(即合奏),大协奏曲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维瓦尔第创作了近400首这样的音乐作品,其成果丰硕,对协奏曲在欧洲造成流行,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在18世纪初,钢琴的发明多归功于弗罗伦亭纳(Florentine)、克里斯托福里,但意大利并没有造就出伟大的钢琴家,可能是受到杰出的大键琴家多明尼科·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抑制的关系。 18世纪期间,意大利的音乐家以无限的热情传播他们的音乐技术。欧洲几个主要的宫廷及音乐艺术团体,皆由为数不少的意大利音乐家组成。现代音乐中意大利文和表情术语数量之多,亦是当时此种影响的直接结果。18世纪下半叶,据说意大利几乎已没有音乐家了,因他们皆走向欧洲各个角落,以满足各国对他们精湛技艺的需求。 佩哥莱西(Pergolesi)的歌剧及其同时代的剧作家,如彼契尼(Piccinni)对意大利音乐表达艺术走向古典时期的推展有杰出的贡献。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止于奏鸣曲和大协奏曲的产生。他们还在喜剧和题材较为严肃的歌剧创作方面皆有建树,如彼契尼的歌剧,在结尾处加入精美的合唱。这是促成莫札特言情喜剧的歌剧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