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对站在各种类型的乐队前面的指挥已司空见惯,如果在听音乐会时发现没有指挥一定会大吃一惊。孰不知音乐指挥的出现,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指挥表现形式是“手势”,即用手的动作来指示旋律的进行。在公元前2,800年埃及人和苏美尔人的浮雕中就有“指挥”用手势在指导长笛和竖琴演奏人员。古希腊带歌唱的舞蹈是由一个领舞者用脚踏响主要拍节来指挥的。在格雷高里圣咏中,就是把用手作姿势当成一种符号来向唱歌的人说明下面的旋律应如何进行,早期的复调音乐是由独奏家来表演的。因此,就象现在的弦乐四重奏一样,不需要什么指挥。在十五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那时复调音乐从小合唱变成了群众性的演唱活动。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时指挥只是打节奏,指挥时用手作上下动作,每一下代表一拍,或是一个节奏单元,有点象一个可以看见的节拍器。其实这个时期的音乐已具有强弱拍,但当时的指挥并末想到要分清强弱拍。今天再演那时代的节目时,作品中的强弱拍已由阿肯汗•裘斯昆、巴尔斯特里那和其他早期大师们加以恢复。
十七世纪复调音乐基本上转变成单声部旋律结构,在节奏上又经常出现舞曲的影响,并由一个包括声乐和器乐的庞大团体来演出,这就为走向现代化指挥铺平了道路,而这个现代化指挥的特征便是有很明显的强弱拍。演出团体的领奏人多半是风琴师或竖琴师,可以用手拿一卷纸,一根木棍,或其它合用的东西来指挥。有时候,当指挥的动作不能被全体演出人员看得到时——尤其是在教堂演出中,那就必须使他们听到,如同丹尼尔•斯皮尔于1687年所建议的那样:可以在琴凳上轻轻敲出关键性的节奏来。到十七世纪末,小提琴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于是首席提琴师便取代风琴师而成为指挥。吕利可能是第一个承担这一任务的人。同时,他述采用了传统的击拍动作。可是在德国和意大利,整个十七世纪却一直因袭着老式的上下动作,在这个时期另一个常见现象是往往有两个指挥同时出现。如海顿于1791年和1794年两次访问伦敦时,弹着钢琴指挥,所罗门则拉着提琴指挥。最后一个伟大的提琴指挥家是哈贝尼克。
在十九世纪初叶,乐队的“领导地位”便逐渐转变为委托给一个有威信的人独立指挥了。他站在乐队的前面手中拿着一个指挥棒来进行指挥,大多数情况是由作曲家本人担任。例如斯庞蒂尼、施波尔、韦柏、门德尔松。第一个专业的指挥家是维也纳的尼古莱。继之是汉斯•冯•比洛,埃内斯特•冯•舒赫,阿瑟•尼基施,弗里克斯•魏因加特纳,布鲁诺•瓦尔特,威廉•富尔特温格勒和弗里兹•科布施。在法国继哈贝尼克之后有C.拉蒙罗克斯,E•科隆,卡米尔•谢维拉。最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莫槿译自《哈佛音乐词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