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投稿 --留言 --联系方式  
文学赏析 艺海拾贝 音乐时空 影音剧社 读史问道 校园原创 关于我们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时空 > 现代音乐 > 正文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

2003-01-07 19:53:21    decca

提到俄国作曲家,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应该就是柴科夫斯基。事实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在俄国有所谓“五人组”的音乐家,以发展俄国民族音乐为创作目标。另外与之相对的则是安东及尼可来·鲁宾斯坦(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兄弟成立的学院派,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柴科夫斯基出身于学院派的训练,自然与纯国民乐派人士的创作方向不同,但是由于他个人十分俄国式的天性,在他独特的抒情表现下,而使原来对立的音乐发展方向,从他开始逐渐汇整到同一条路上。


从许多资料中我们可以似乎了解到,柴科夫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忧郁、有点神经质且有同性恋倾向,这些都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关系。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但由于个性害羞内向而错失良机遭受严重挫折。后来则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绝的情况下,造成了一段凄惨的婚姻生活。


五人团始终不知道该如何为柴可夫斯基做最正确的归类。柴可夫斯基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 所写的交响曲也多少遵循着古典格式。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他另一方面又以民歌为题材作曲, 其作品也一望即知是俄罗斯音乐。柴可夫斯基在本质上相当保守, 因此绝对不可能妥协于穆索斯基的“真理”, 或者五人团笔下结构松散的音乐。


这并不是说柴可夫斯基本人在形式掌握上已臻化境, 只不过他与欧洲传统有著更深远的渊源, 另外他也拥有五人团所无法兼擅挠诺?——酣畅、滔滔不绝、纤美异常的旋律。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旋律, 使得柴可夫斯基先则在俄罗斯家喻户晓, 继而又享誉国际。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纯属俄罗斯风格, 凄绝美艳, 虽然难免与人以窠臼的感觉, 但是却带著一抹悲伤的感情, 就好像寡妇夜半的哀哀啼泣。这种悲怆音乐正反映作者其人。弥漫于其中的悲怆感, 往往藉著几种方式传输给听众。大多数听众在乍听之下, 先是沐浴在作曲者营造的缓缓情绪中, 其他较能自持的听众, 若非即时断然拒绝柴可夫斯基所欲传递的讯息, 就是为这些讯息所染, 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耻。


有好长的一段时间, 柴可夫斯基就生活在既为爱乐的大众激赏,另一方面却又被学者与音乐界鄙夷为“哭泣的机器”矛盾中。近几年来,世人重新评估柴可夫斯基, 对他的评价有显著上扬之势。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法是世人交相赞誉的对象——他的作曲虽然色调阴郁,但听来却明亮畅快,而且正确非常。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的结构经过分析,证明是巧妙结合了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要求,以及后期浪漫主义中理想的格式,汰芜存菁所得的结果。无论如何,不管满腹经纶的音乐家赞同也好,反对也好,都对柴可夫斯基无伤。四处飘扬的乐声,莫不是出自柴可夫斯基的三首交响曲、三首芭蕾舞曲、《降 B小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序曲》,以及他的两出歌剧《尤琴.奥尼金》与《黑桃皇后》。另外他的《曼富雷德交响曲》、《佛兰彻斯卡.达.里密尼》、《意大利随想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与《弦乐小夜曲》, 三首弦乐四重奏及 《A小调钢琴三重奏》都是精美之作。如今的演奏家仍喜欢把他的乐曲纳入自己的演出曲目中, 总也少不了《斯拉夫进行曲》、《1812序曲》。


到了1875年, 柴可夫斯基已然完成以乌克兰旋律为主题的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交响诗《灾难》、三出歌剧、第三交响曲《波兰》, 以及《降 B小调钢琴协奏曲》。他原意要把这首协奏曲提呈给尼可拉斯.鲁宾斯坦, 但是却遭这位先生批评得一文不名, 柴可夫斯基念头一转, 反把它提献给汉斯.范.毕罗。毕罗在惊为天才之余, 便于1875年10月25日在波士顿举行全世界初演。徊怀鏊? 执波士顿批评界牛耳的约翰.杜威特深为这首乐曲所震惊, 因为他不能了解这首“极端艰涩、怪诞、狂野、过度俄罗斯化的协奏曲”。杜威特承认这首协奏曲明快流畅、振奋人心, 但是他还是以一句意味深长的修辞疑问作为其乐评的总结:“这种音乐真的会有人喜欢吗?”杜威特自认办不到, 但是其他人确实做到了, 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在欧洲传布开来。虽然反对之声持续不断, 尤其是维也纳的汉斯里克反对尤力, 但是却无损于柴可夫斯基稳健成长中的声誉。

阅读次数: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文化素质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