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斯克里亚宾:狂喜之诗
演奏:新爱乐乐团
指挥:斯托科夫斯基
编号:BBC传奇系列BBCL 4018-2
对于柏辽兹的音乐,人们总是说它辉煌、嘹亮。其实柏辽兹不仅写了大量真正宁静的音乐,甚至某些一直被视为其最宏伟的作品也有着含蓄而令人难忘的效果。就幻想交响曲而言,情况也是如此:许多人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认清这部藏在浪漫主义标题后面的古典杰作。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版本繁多,可谓有多少指挥家,就有多少版本。而这张斯托科夫斯基的现场录音确有与众不同之处。继1914年的费城演出之后,斯氏有54年不曾指挥演出《幻想交响曲》。直到1968年他才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重新为乐迷献上了这部著名的标题音乐。当然54年的漫长等待并非徒劳,斯氏的回归可谓一鸣惊人。
细听斯托科夫斯基的演绎,开场白如同陷入梦魇,其后的冥想深藏着涌动的激情。第二乐章“舞会”表现了多情的青年音乐家回忆起意中人的魅力,音乐虽然有着四溢的情感和变化多端的色彩,但种种萦绕的幻想和情感始终处在指挥的掌握中而不致于泛滥。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斯氏的处理快于作曲家的节拍标记,使乐章与终场的女巫安息日诅咒紧密相连。音乐的高潮无疑在终乐章的“女巫安息日之梦”,指挥给予乐迷洪水般汹涌的结尾,情绪也达到最高潮。全曲过程中,斯氏的表现可谓在激情和内敛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其中既有令人兴奋的澎湃高潮,也有变幻莫测的细节色彩,两者之间的过渡极为自然。斯氏在乐曲的进行中为结尾的高潮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听者在“女巫安息日之梦”之前情绪得以很好地转换。另外,斯氏对作品做了习惯性的改良,不仅未破坏音乐原有的氛围,而且这种改变对于故事的娓娓道来确有价值。
这张唱片录制之时,新爱乐乐团正处于困难的重建期,黄金时代的辉煌已经不再。因此在演奏时,弦乐部多少带有些茫然的尖锐。当然在大师斯托科夫斯基的统率下,乐团仍然带来了时而细致动人、时而恢宏壮丽的音色表现,展现出精湛绝伦的演奏技巧。这一点不仅在《幻想交响曲》中,在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中同样表露无遗。至于斯托科夫斯基对乐队的掌握,可以用“敏锐而纤巧”来形容。音乐中没有过多地追求感官的刺激,只在适当的时机才恰如其分地迸发出激情。时下,越来越多的录音崇尚“感觉主义”,以迎合“爆棚”的要求。其实,对于有着丰富内涵的作品,这种做法只 能适得其反,毕竟音乐无法等同于简单的感官刺激。在《幻想交响曲》的演绎中,斯托科夫斯基细致地对乐句进行处理,对音乐氛围的把握恰到好处,结尾时整部作品的情感得以升华。另外,现场录音也使该张唱片受益菲浅。如果是在录音室中,指挥或许会更多地追求音色的宏亮和清晰,而在现场,其注意力则集中在气氛的营造。虽然此时声音的表现可能不及录音室中完美,但蕴含的激情却略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唱片中铜管乐器壮丽的演奏十分出色,可以作为整张唱片的华彩向乐迷介绍。总之,这张BBC的经典唱片确实值得拥有和谛听。
至于唱片的录制,可以说是出奇的精彩。因为录音地点皇家节日音乐厅是出名的录音“陷井”,在其中较难获得平衡出色的声音。所以,该唱片的成绩就更加可贵了。录音时,现场的观众给予了完美的配合,使外部的杂音减到了最低,让我们得以充分享受音乐的兴奋乃至于狂热。就斯托科夫斯基的崇拜者而言,该张唱片的魅力无法抗拒。而对于柏辽兹音乐的追随者,Philips版科林·戴维斯和伦敦交响乐团配对演绎的《幻想交响曲》自然是经典,斯托科夫斯基的“幻想”也未必逊色。柏辽兹曾说:“除非指挥和演奏者掌握好音乐的分句、变幻不定的节奏、细腻的配器,以及即使在最活跃的作品中也潜藏着的充满激情的悲怆,否则很难认为对我的音乐的诠释和理解是准确而充分的。”既然柏辽兹有此标准,好坏优劣乐迷当可自己评判。 |